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10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观察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CTX)对成年昆明种小鼠疼痛的影响,通过Y一型电迷宫及穿梭箱法研究CTX对东蓖若碱诱发成年昆明种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利用跳台法研究CTX对东蓑若碱诱发成年BABL/C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利用Morris水迷宫法研究CTX对对东蓖若碱诱发成年C57BL/6J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实验发现,CTX能明显增加热刺激引起的疼痛闭值,明显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次数,并能显著增加小鼠在Y型迷宫实验中的正确反应次数,减少在穿梭箱实验中小鼠重新训练至学会标准的训练次数及小鼠的反应时间,能增加小鼠在跳台法中的潜伏期,减少错误反应次数,减少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寻台时间和游泳路程,以上效果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提示,CTX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以及对东莫若碱诱发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CTX与眼镜蛇神经毒素(NT)三维结构相似而导致了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苏州河底泥及河水生物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发光细菌、鱼类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了苏州河底泥及河水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苏州河各河段底泥和河水对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 (Vibrio qinghaiensis Q67)呈现出程度不等的急性毒性,其中市区河段毒性高于市郊河段,夏季毒性高于冬季,底泥毒性高于河水;野外现场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苏州河市区河段(长寿路桥和浙江路桥河段)水体对卿鱼具有较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北新径河段底泥浸出液存在一定的急性毒性;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北新径河段底泥浸出液和河水可能对动物存在肝毒性.上述结果提示,目前苏州河尤其是市区河段水体总体上不利于生物生存。  相似文献   
3.
“内脏与体表相联系”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本文对这一理论作了实验性的验证和分析.实验对象为149例胃十二肠溃疡病人及87名正常健康人。溃疡病员耳壳痛觉敏感点广泛地分布耳壳两测,其数量明显地较正常人为多。敏感点之多寡与溃疡之面积有关。在胃切除手术过程中敏感点数量的增长,手术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根据溃疡标本病理解剖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造成耳壳敏感点的数量增长之重要原因乃是由于胃粘膜及粘膜下层感受器的兴奋。  相似文献   
4.
“内脏与体表相联系”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本文对这一理论作了实验性的验证和分析.实验对象为149例胃十二肠溃疡病人及87名正常健康人。溃疡病员耳壳痛觉敏感点广泛地分布耳壳两测,其数量明显地较正常人为多。敏感点之多寡与溃疡之面积有关。在胃切除手术过程中敏感点数量的增长,手术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根据溃疡标本病理解剖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造成耳壳敏感点的数量增长之重要原因乃是由于胃粘膜及粘膜下层感受器的兴奋。  相似文献   
5.
在116例正常人上观察了以高渗NaCl注入脊间韧带所形成的深部感觉。在95.69%的个体上,高渗NaCl所引起的是一种痠、胀、重、痛的复合感觉。出现纯粹痛感觉的受试者只占4.31%。在不同个体高渗NaCl的致痛浓度(阈浓度)略有差异,一般为2.17~1.86%。这种NaCl所致的复合感觉可被吗啡、芬太尼等镇痛剂所取消。因而作者认为这种复合感觉仍可视为痛觉性质的深部感觉。此外不同个体之间这种感觉所牵涉的节段及分布具有差异,但在同一个体具有稳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底泥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河是黄浦江的重要支流,贯穿整个上海市区,半个世纪来,污染日益加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底泥是影响苏州河水质的重要因素,底泥疏浚成为苏州河一期综合治理的十大工程之一。底泥污染物以有机物和重金属为主。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等途径从底泥进入底栖生物、鱼、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体内产生富集和毒性效应。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污染物的理化监测上,而关于其对生物的影响,特  相似文献   
7.
二硫化碳对大鼠雌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52只SD大鼠上观察了二硫化碳对雌性生殖周期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卵巢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CS2染毒导致大鼠的殖周期显著延长;妊娠过出现母体和胎鼠毒性,后者以妊娠末期的毒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极低频电磁场对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及白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鼠上观测了50Hz、4mT电磁场间断暴露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变化。结果表明:SOD活力在暴露10天和20天时下降显著;MDA含量在暴露1天和10天时明显下降,但在20天时显著升高。血液白细胞数在暴露1天和20天时均显著减少,但在10天时显著增多;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暴露1天和20天时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淋巴百分率显著下降。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50Hz电磁场可加剧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改变血液白细胞组分的计数;这些变化与磁场暴露的持续时间有关,类似于一种应激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清醒成年家兔上观察了急性正己烷中毒的效应。吸入(3000 ppm)或经静脉注入(0.15mg/kg)中毒,均可使动物出现四肢阵发性抽搐,继而肌张力明显减退,步态蹒跚,直至瘫痪。相应地,中毒后5min左右出现胫神经阵发性自发放电;13~28.4min胫神经和尺神经作电位幅度降低了35%;尺神经刺激所致皮层运动区诱发电位幅度降低了51%,锥体束逆行刺激所致皮层运动区诱发电位也有类似效应。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潜伏期亦有减慢或延长趋势。脱离正己烷接触或静脉注射后15~90min,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但电位变化仅见部份恢复。重复中毒,上述效应重复出现。实验结果表明,正己烷急性中毒兼可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显著变化。建议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中己烷污染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实验在59只成熟家兔及6只出生30天的同胎幼兔上进行。在动物腹侧胃壁粘膜下层注入0.02毫升石炭酸形成人工溃疡。注射之后24小时在动物耳壳的两面即可测得大量低电阻点。实验证实,低电阻点的数目和人工溃疡的面积大小成正比例关系。这些低电阻点的分布不是局限在一定的区域,更多的低电阻点通常出现在耳轮和耳背。病理组织学的研究证明石炭酸主要灼伤了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低电阻点的广泛分布表明这可能不是某种单一的外周神经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