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摩托车车架结构复杂,并且在摩托车工作过程中受到路面激励力作用的特点,在考虑整车各零部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了较详细的摩托车整车瞬态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摩托车整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动态强度变化历程.研究表明:根据瞬态分析结果再结合车架的结构特征及应力分布情况,能更准确、深入地揭示摩托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车架动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摩托车车架动态结构强度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盂漏是中国古代全真教道士发明的计时工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跨文明的技术背景比较,介绍了域外沉碗型水计时存在的多种形式:南洋地区的椰漏、北爱尔兰出土的萨克森沉碗、古印度的铜沉碗、义净所见古印度佛寺的铜沉碗等。其次,讨论了盂漏的渊源——中土佛教的莲花漏,及其使用场合——六时礼佛。再次,通过对全真教坐钵活动的考察,指出莲花漏—全真教钵漏—盂漏的承袭路线,认为这三者都兼具辅助修行的宗教法器性质,而盂漏又可以满足道士们较长时间坐钵的需要。最后,阐释盂漏计时如何在全年范围成为可能,并从历法史的角度讨论了创制者对数据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盂漏是中国古代全真教道士发明的计时工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跨文明的技术背景比较,介绍了域外沉碗型水计时存在的多种形式:南洋地区的椰漏、北爱尔兰出土的萨克森沉碗、古印度的铜沉碗、义净所见古印度佛寺的铜沉碗等。其次,讨论了盂漏的渊源——中土佛教的莲花漏,及其使用场合——六时礼佛。再次,通过对全真教坐钵活动的考察,指出莲花漏—全真教钵漏—盂漏的承袭路线,认为这三者都兼具辅助修行的宗教法器性质,而盂漏又可以满足道士们较长时间坐钵的需要。最后,阐释盂漏计时如何在全年范围成为可能,并从历法史的角度讨论了创制者对数据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东西方相距万里迢迢,其间除却高山、沙漠、戈壁、大海这些天然屏障,还有凶狠的敌对势力重重阻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双方的相互认识极为有限,所掌握的仅有一点信息还需依赖波斯人、阿拉伯人、鞑靼人作为媒介。  相似文献   
5.
明代颁历普通官民及财政问题,体现出颁历制度与国家政策、赋役体系、社会民生及风俗文化的多面关系.宋元以来,朝廷垄断颁历权,施行历书(历日)专卖制度.明初,官府颁历征收工本钱,明太祖免除此费.印历用料从贡赋路径征敛,先为民间解纳历日纸张等实物,后改征折色银.明朝京官有专处领历,民间获得历日往往需要通过官府渠道.历日不得售卖,送历风俗相当盛行.官颁历日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紧俏物资,由特权阶层垄断支配,因此分发不均的现象相当严重.获赠历日较多者,常私下出售牟利,形成黑市.明代采用区域颁历体制供应全体臣民历日,而宣德十年(1435)朝廷大幅削减钦天监印历数额,造成直隶地区供应不足,这样导致地方官员大规模向中央输送历日,即“官历私运”,极大扰乱了原有供应体制,产生了种种社会怪象.嘉靖七年(1528),明廷采取相应对策——“官历官运”:取各省每年解京历日数额之半输送直隶.然而此举又逐渐演变成为中央对地方的敛财手段,到万历朝终被革除.明中后期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历日供应问题.最后,通过对明代颁历民间过程中生产、分配两个关键要素的分析,指出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漏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之最重要工具,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前人对漏刻改箭原因的解释,未达成共识。文章根据《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所载图、文,又联系到漏刻运作过程中分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的惯例,基于漏刻连续计时的运作系统,阐述了改箭原因: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起算点来调节水位,而这些时间点周年变动,故需更换漏箭以适应。水漏与钟表计时之运作有所差异,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多种方式模拟水漏,皆可纳入"漏刻系统"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7.
《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是研究漏刻"随刻改箭"之最重要文献,自清人黄丕烈以来,该书被认为成书于宋代,而其价值亦为今人所忽视。该书附有珍贵的25支漏箭图,序言记载了几漏的制作缘起,漏壶的保养,以及长期被前人忽略的问题——漏刻连续计时的运作方式。漏刻之"随刻改箭",依据历书所载昼夜长短数值,据此证明该书参照《授时历》,当成书于元代,作者孙逢吉为浙江人士。  相似文献   
8.
古代军中计时法模拟漏刻,操作便捷,所见有步行计时法、数珠计时法.《武经总要》所载之步行计时法沿用《太白阴经》,其昼夜长短数据有历法的渊源.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昼夜之分,如测时定更,起算点常用天亮、天黑或日出、日落,这些时间点存在周期变化,两种军中计时法在运作时,需参照官方历法之昼夜长短数值.这种情况,与漏刻改箭依据官历昼夜时刻的原理相类,可以从制度层面增进对时间计量的理解,并丰富对中国古代历法社会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