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ArcG IS 9.0制作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电子地图的方法,包括创建要素图层,建立连接,数据符号化以及图层标注。  相似文献   
2.
汪家社 《武夷科学》2006,22(1):34-36
通过对福建武夷山保护区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昆虫调查和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记述武夷山保护区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共16种(杂毛虫属8种、松毛虫属6种、云毛虫属1种、丫毛虫属1种),占福建省已知种类89%。文中列出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用分解网袋和萘排除两种方法,研究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分解效应,并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变化黄山松凋落叶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在1 a的分解时间内,常绿阔叶林样地上未用萘处理的大孔分解袋内凋落叶的分解率为中孔的1.33倍、小孔的1.54倍;高山草甸上未用萘处理的大孔分解袋内凋落叶的分解率为中孔的1.12倍、小孔的1.22倍;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常绿阔叶林样地上土壤动物贡献率为32 %,而高山草甸土壤动物贡献率仅为5 %,土壤动物作用的骤减是高山草甸凋落叶分解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减少,活性下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降低。凋落叶的分解受凋落叶基质质量、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以及样地温度、降雨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中活跃的C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浓度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波长230~665 nm间,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值均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吸收值在230 nm处;不同来源的吸光值E240/E420和E230/E250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海拔不同土层的水溶性有机碳浓度与E230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为0.819~0.999,P<0.01),据此,可用E230估测武夷山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Sequential fumigation incubation),测定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活性有机碳(MAC)的变化,分析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年中,MAC在不同林分的0~10、10~25 cm土层中的变化从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每一季节中,不同林分的MAC从大到小为草甸、矮林、针叶林、阔叶林,且0~10 cm土层中的MAC含量显著高于10~25 cm土层中的;(2)在不同土层中,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总之,武夷山山地森林MAC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可能是MAC季节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采用TOC 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武夷山4个典型海拔地的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间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值介于0.02%~0.16%,以高山草甸10~25 cm土层最高,常绿阔叶林25~40 cm土层最低;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湿度、全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与土壤温度、pH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雪灾对武夷山毛竹林凋落物分解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雪灾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影响,利用大样袋网袋法对武夷山3种程度受灾的毛竹林样地中凋落物的分解进行了连续1 a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毛竹凋落物的分解失重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夏季,不同样地毛竹凋落物分解速率随受灾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加快,不同受灾样地秋冬两季凋落物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异,春季重度受灾竹林分解速率又显著快于中度与轻度受灾竹林。3种样地毛竹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衰减模型,且分解系数k从大到小排序为:重度受灾样地、中度受灾样地、轻度受灾样地。不同受灾竹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均与土壤温度、雪灾输入林地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不相关。研究表明雪灾加快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的分解。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位于中亚热带的武夷山上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的细根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各林分活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在90 %以上,各土层内的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2)各林分0~25 cm土层的活细根生物量都在秋季最高,矮林、草甸则有两个峰值,除秋季外另一峰值出现在春季;(3)各林分活细根与死细根在0~10 cm土层内的生物量均高于10~25 cm土层内的生物量(p<0.01);(4)活细根、总细根生物量与各土层含水率呈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9.
雪灾对毛竹林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是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一次极大的自然干扰。为研究雪灾对土壤主要生态因子和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笔者对福建武夷山受雪灾干扰的毛竹林生态系统受灾程度进行了调查。依据毛竹林分的受灾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种类型。结果显示:雪灾后,重度、中度与轻度受灾毛竹林的受损率分别为43.7 %、21.8 %和10.3 %;因雪灾输入林地地表的生物量分别为2.21、1.04和0.60 kg/m2;受灾程度不同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影响有显著的差异。林分郁闭度分别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受损率、雪灾后输入地表生物量等呈显著负相关;雪灾后输入地表生物量分别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受损率、土壤呼吸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程度受灾林分间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显著差异性,林冠的打开和大量凋落物、粗木质残体碎屑的输入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碳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改变竹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雪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干扰类型,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笔者以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为试验地,探讨雪灾干扰后不同土层(0~10 cm、10~25 cm和25~40 cm)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灾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除25~40 cm土层外都显著高于对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受灾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雪灾导致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铵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