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饲料中过高比例植物油替代鱼油会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养殖实验普遍存在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干扰因素多等问题,离体实验部分弥补了养殖实验的缺点。植物油替代饲料中鱼油的本质是脂肪酸的替代。以往的研究发现豆油替代饲料中鱼油会引起炎症反应。为探究豆油对黄姑鱼肝脏细胞炎症影响,本实验分离并培养了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分别使用BSA(对照)、0.1 m M二十碳五烯酸-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EPA-BSA)、0.1 mM亚油酸-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LNA-BSA)孵育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6 h,用1.0 mg·mL-1 LPS刺激细胞。结果表明:EPA与LNA相比,显著降低了促炎基因TLR2、TLR22、MyD88、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P0.05)。本研究建立的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模型可用于营养免疫研究,在黄姑鱼原代肝脏细胞中相同浓度的EPA相对LNA有更强抑炎效果,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EPA含量减少,LNA含量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饥饿时间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的饥饿处理时间下再恢复供食后黑鲷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黑鲷在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部分或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黑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是消耗脂肪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经过补偿生长后,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有所变化,即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3.
4.
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比较分析了其种间的序列差异。获得16S rRNA基因的540~560 bp碱基序列,出现26个碱基的插入与缺失位点;获得COⅠ基因的602~604 bp碱基序列,出现2个插入缺失位点;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中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中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中,梭鱼出现1种单倍型,鲻鱼为2种单倍型;在COⅠ基因片段中,梭鱼样品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鲻鱼样品中检测到5个单倍型。以Takifugu poecilonotus为外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获得的NJ系统树基本一致,鲻鱼和梭鱼种内个体分别聚为一支,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适合于梭鱼和鲻鱼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幼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肌肉和肝脏中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以确定黄姑鱼幼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试验以发酵豆粕、豆粕、鱼粉和小麦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5%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FSM0组)、10%(FSM10组)、20%(FSM20组)、30%(FSM30组)、40%(FSM40组)、50%(FSM50组)的鱼粉,共配制6组等氮(蛋白质水平为50%)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饲料。各实验组(除对照组)均添加适量的蛋氨酸和赖氨酸,使得各组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一致。试验选取360尾平均体重为(31.24±0.02)g的黄姑鱼幼鱼,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20尾黄姑鱼,饲养于500 L水桶中。在水温(28±2)℃,盐度27~30的条件下养殖8周。实验结果表明:缬氨酸和蛋氨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氨基酸均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增高的趋势;黄姑鱼肌肉中IGF-I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FSM30组时显著最高;黄姑鱼肝脏中FSM50组IGF-I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肝脏细胞受损严重,FSM50组肝细胞轮廓模糊,部分肝细胞核甚至已经消失不见。结果分析表示,本实验条件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有效提高黄姑鱼鱼体中氨基酸的积累(除缬氨酸和蛋氨酸),替代量在20%-30%为宜否则会降低肝脏和肌肉中IGF-I的表达量并造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牡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是世界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品种,我国自 80年代以来陆续从日本引进养殖,由于具个体大、生长快、单产高、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辽宁、山东、福建等地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之一。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太平洋牡蛎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增养殖技术等做过许多研究,但迄今尚未见到有关生长特性方面的专门报道。本文根据现场实测生物学资料,用数学方法描述其壳长与体重关系及生长规律,对于确定太平洋牡蛎的收获季节和提高产量、为养殖生产服务,具有参考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研究材…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牡蛎面盘幼虫不同饵料的投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种单胞藻的不同种类及投喂密度的组合方式,对太平洋牡蛎面盘幼虫的饵料效果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品种投喂宜选用等鞭金藻;混合投喂以等鞭金藻加塔胞藻和等鞭金藻加三角褐指藻为优选饵料,混合投喂最佳密度为4×104/mL。  相似文献   
8.
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从国外引进日本黄姑鱼受精卵约1.2×106粒,孵出仔鱼约99.6×104尾,在水温18.0~23.5℃、盐度29.9~23.4、溶解氧6.5~7.9mg/L的条件下,历时40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2~4.0cm的幼鱼约50.03×104尾,育苗成活率达41.7%。  相似文献   
9.
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26.5~27.0、温度(24.0±0.8)℃条件下,研究了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鱼的平均体重为118 g(110.5~126.8 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对照组C连续喂食40 d,4个处理组S1F4、S2F8、S4F16、S8F32分别为饥饿1 d喂食4 d(共8个周期)、饥饿2 d喂食8 d(共4个周期)、饥饿4 d喂食16 d(共2个周期)、饥饿8 d喂食32d(共1个周期)。主要结果为:(1)黑鲷经过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后,S1F4、S2F8、S4F16、S8F32各处理组均出现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2)经过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后,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有所变化,即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基本不变。本实验结果可为黑鲷养殖中高效投饵技术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