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1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表面反应红外动态技术考察了促进型铑催化剂Rh-Ag/SiO2上CO吸附及其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线式吸附态的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吸附的CO,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吸附态.反应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Rh-Ag/SiO2上线/桥CO吸附态强度比值的增加.表面反应生成了表面甲酰基、甲酸盐、乙酰基、乙酸盐、乙烯酮及烯醇盐等关键的C1-2含氧中间体.助剂Ag的加入提高了铑催化剂上CO吸附态的线/桥强度比值以及线式吸附CO的加氢反应速率和C2含氧物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位红外光谱的方法,在反应现场条件下,研究了促进型甲酸甲酯(MF)氢解制甲醇铜铬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结果表明,在MF氢解反应条件下,工作态催化剂上主要的化学吸附物种和反应中间物种是CH3O-CHO…H-O(a)(1751,2730,1455cm-1)、CH3O-CHO…Cu+(a)(1654,2730,1455cm-1)、CH3O-CHO…Cr3+(a)(1552,2730,1445cm-1)和OCH3(3012,2946,1455cm-1).结合对该催化剂活性位本质的探讨,推断了甲酸甲酯氢解制甲醇的主要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TEM和XRD对积炭的甲烷无氧脱氢芳构化W/MCM-22基催化剂及其参比样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催化剂上的积炭主要是无定形碳,间或有为数甚少的碳纳米管或碳纤维,无可观量石墨状碳存在的XRD证据.利用氢氟酸溶液处理积炭的W/MCM-22基催化剂试样,溶解除去沸石分子筛基催化剂组分,后用溶剂CH2Cl2进行萃取分离.可得不溶性和可溶性两类碳沉积物,前占主体量,后占总积炭量不足10%;利用FTIR、MS和^1H NMR等谱学方法对积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可溶性碳沉积物主要是一些分子量在523~745范围的饱和脂肪烃高聚物,不溶性碳沉积物主要为稠环芳烃大分子.  相似文献   
4.
Pt^4+生物吸附作用的谱学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休眠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D01菌体吸附Pt^4 的作用过程进行了表征。TEM和XPS展示Pt^4 沉积的主要部位是菌体细胞壁并在其表面逐步被还原为Pt^0。FTIR表明D01菌体细胞壁肽聚糖层肽链上的酰胺键、肽链侧链的氨基酸残基离子化羧基以及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为吸附Pt^4 的活性基团;肽聚糖层部分多糖的水解产物——还原糖。其游离态的醛基为电子供体,将Pt^4 原位还原成Pt^0。  相似文献   
5.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相似文献   
6.
工艺润滑油添加剂的红外光谱定量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工艺润滑油(十二烷醇-硬脂酸-煤油体系)中两种添加剂——十二烷醇和硬脂酸的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了υ_及υ_伸缩振动特征谱带对添加剂含量分析的最大绝对误差及标准偏差,用υ_代替通常使用的υ_谱带测定十二烷醇的含量,既避免了大气中水汽的干扰,又提高了方法的准确度,标准偏差:用微分法时,十二烷醇为0.07%,硬脂酸0.12%;而用积分法时,则十二烷醇为0.03%,硬脂酸0.04%。  相似文献   
7.
地衣芽孢杆菌R08吸附和还原钯(Pd2+)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化学动力学和AAS,TEM,XRD及FTIR 等方法对失活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R08菌体吸附和还原Pd2+的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30℃及pH3.5条件下,800 mg·L-1(R08菌体)和 100 mg·L-1(Pd2+)作用 45 min,菌体对Pd2+的吸附速度常数k达最大值 5.97×10-2min-1,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12min;相同条件下,R08菌体能将吸附的Pd2+还原为Pd0;R08菌体吸附Pd2+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壁;在酸性介质中,胞壁肽聚糖层部分多糖化合物的水解产物——醛糖很可能为电子供体,将 Pd2+原位还原为Pd0.  相似文献   
8.
应用原位傅里哀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分别在400~450℃、常压、高空速(12000~14400h.s.v.g.)的H2、N2/3H2或N2气氛的动态条件下,检测了双促进氨合成铁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并分别在D2、N2/3D2或15NH3/H2气氛中,进行了常规同位素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主要含氮化学吸附物种是分子态的N2.ad,其u(N-N)=2036cm-1(s),2012cm-1(w)和1935cm-1(w),而不是原子态的Nad,其u(Fe-N)=1087cm-1(vw),和NHad其u(Fe-N)=886cm-1(vw),表面有相当量的化学吸附氢存在,其v(Fe-H)=2056cm-1(s),1950cm-1(ms),1931cm-1(m),1902cm-1(w),915cm-1(s,桥式)等.作为与报道过的激光拉曼光谱的互补研究,本结果支持了以缔合式途径为主、解离式途径为次的平行竞争缔合式合成氨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对休眠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herium)D01菌体吸附Pt4+的作用过程进行了表征.TEM和XPS展示Pt4+沉积的主要部位是菌体细胞壁并在其表面逐步被还原为Pt0.FTIR表明D01菌体细胞壁肽聚糖层肽链上的酰胺键、肽链侧链的氨基酸残基离子化羧基以及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为吸附Pt4+的活性基团;肽聚糖层部分多糖的水解产物还原糖,其游离态的醛基为电子供体,将Pt4+原位还原成Pt0.  相似文献   
10.
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吸附金(Au3+)特性的表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金霉素发酵生产中的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最适pH值为3.5,其吸附作用是一种快速而非依赖温度的过程.在起始Au3+浓度(100mg·L-1)与菌体浓度(2g·L-1)之比为50mg/g,pH3.5和30℃条件下,吸附45min,菌体对Au3+的吸附量为45.6mg·g-1吸附率达91.2%.菌体所吸附的金可被解吸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体能将Au3+还原成金颗粒,并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金晶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证明,Au3+能被菌体还原成Au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