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战争改变了人性的善与恶、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人性之善恶及人伦关系恰好是文学表现的中心,因此战争、伦理与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萌发形态的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判定,战争英雄的行为既是是社会理性价值判断的尺度,又是伦理道德的规范;而且,战争本身就是理性训练的最好场所,它孕育着人的理性追求之最和人性表现之最.这些都在特洛亚战争英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西域流放是封建统治者迫使“带罪”的个体生命,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死亡迁徙”,这构成了“流放—西域—死亡”的生命悲剧“话语链”;而同处一方且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阿凡提故事,则以浓郁的本土气息构成了另样的“生命话语”之链:“阿凡提—西域—幽默和笑话”,它表现了对生命的乐观、豁达、淡然.但作为中心的“西域”,却以其空间的特殊性,把这些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在矛盾对立中构成了一个整体,使现实中不同样态的“生命话语”被抽象为一种时空“此在”,这不仅增添了它的思辨性,而且使之更趋丰厚.  相似文献   
4.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5.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点及其最突出的"对照"描写的艺术手段,其实都与远古的狂欢仪式有着某种深层的联系.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要情节--"愚人节",就是源于古罗马农神节加冕和脱冕仪式.不过,雨果把它转化成狂欢化的文学语言,以具体感性的形象、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随便而亲昵的接触,相互间低身俯就,降格以求,消除了人们的身份界定,缩短了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距离,大大扩展了彼此间的认同感;作品还通过怪癖和粗俗的狂欢化审美手段,突出了主人公内在的双重欲念,强烈地宣泄了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揭示出人物潜在的本质,由此形成了<巴黎圣母院>独特的狂欢化风格.  相似文献   
6.
乔治·桑后期转入了田园小说的创作,把民间文学时间的完备性移植于其中,以纵线延长表现出"时间回环节奏";又以"田园"生活为基本事实,以家庭生活为基本内核,揭示出人性的永恒价值和深刻的人道精神,最终形成了她"田园、艺术、精神"的三重统一体;同时,又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时空结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小说相得益彰,既形成对比而又强化了彼此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两者在艺术和精神上达到了某种补充、修正,甚至互补.  相似文献   
7.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