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布奇·埃米契塔于1944年出生在拉各斯的伊布沙人家庭。伊布沙是尼日尔河西岸一个伊博族小镇。那里各种严格的伊博族风俗,尤其是关于妇女在家里在社会上的地位的风俗普遍存在着。布奇·埃米契塔是在拉各斯的伊布沙人街区长大成人,早早地结了婚。后来到了伦敦,尽管要承担作母亲的种种义务,她还是竭尽努力,在那里提高受教育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妇女对非洲文学的贡献已经不限于现代时期。在口头传统中,她们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充当故事讲述者印表演者。这个传统总是给妇女的声音以有意义的地位,她们从作为妻子、母亲和管家人的观点唱歌和背诵故事。这种观点从埃塞俄比亚安哈拉语歌曲的嘲弄下流笑话中听得出来。歌子嘲弄男人足“鼓风的裤子冰雹的釦/糊涂的马儿涨水的渡口”。 在其些社区中,妇女作为口头艺术家已经众所周知,表达了她对社会作为整体的体验。比如,在南非,已故的A·C·乔丹在着手编集他的科萨故事时,很大程度上依靠一些讲故事出名的老太太。乔丹探讨了妇女在口头传统中占有支配地位,反而促使一个评论家注意到现代南非存在一种对比鲜明的情况:“妇女完全从文坛消失了”,因为殖民主义、西方技术和识字活动缩小了妇女艺术家原先活跃于其中的口头传统的重要性。就现代非洲整体而言,妇女艺术家并没有完全从文坛消失。不容否认,同男性艺术家相比,她们的人数相当少,但是她们对仍然作为现代非洲文学的作家和批评家经常采用的原料的某些基本主题已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此,谢默斯·希尼成为爱尔兰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4位作家,也是在威廉·叶芝(1865—1939)之后获得如此殊荣的第2位爱尔兰诗人。 谢默斯·希尼,1939年4月13日出生在北爱尔兰德雷县的一个小农庄,并在那里长大成人。1957年,他移居贝尔法斯特,现在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是家庭中的长子,共有7个弟妹,父母都是天主教徒。1961年,他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些学校和学院任教(1962—1966),继而返回女王大学任文学讲师(1966—1972)。他还在美国的伯克利和哈佛任客座教授,1989年起又任牛滓大学文学教授,讲授诗歌。  相似文献   
4.
弗洛拉·恩瓦帕因其为尼日利亚第一位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而占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小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埃福汝》(1966)、《伊都》(1971)、《一个就足够了》(1981)和《女人就是不一样》(1986)以及篇幅短得多的《永远不再》(1975)。她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文学天赋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就是拉各斯及其他故事》(1971)和《战火中的女人们及其他故事》(1980)。而且表现在她为小学生创作并发表的儿童故事。最近,她又出版《卡萨瓦之歌与稻米之歌》,从而进入了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在尼日利亚,男性作家几乎在每个文学样式及分支开辟了蹊径,唯有用英语创作的侦探小说这种门类是个例外。同某些批评家对尼日利亚侦探小说的看法相反,阿道拉·乌拉希反而成了用英语创作侦探小说的先驱,而且迄今仍然是尼日利亚独一无二的女性侦探小说作家。她已经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许多事情你不了解》(1970)及其续篇《许多事情开始变化》(1971),接着又有《哈里死去的夜晚》(1974)。沉默4年之后,《约拿是谁?》和《萨戛姆来的人》相继在1978年出版。前4部表明作者愈来愈重视侦探工作及至她侦探创作的高峰。最后1部作品,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与其说是侦探作品,毋宁说是神秘小说,尽管警察的形象强而有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