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雅砻江锦屏普斯罗坝址及其他一些水电工程区,在勘探过程相继发现了一种新的地质构造现象——深部裂缝带,并且多出现在我国强震活跃地区和强震发生断裂带上,沿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频繁;深部裂缝带向地下延伸超过300m,远远超出地表卸荷带的影响深度,故与强地震作用时岩体构造动力效应密切相关;讨论了根据弹性波作用下岩体的动力学响应,阐述了深部裂缝带发生的地震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大坝座落于黄陵断块南端由闪长花岗岩组成的完整岩体上。黄陵断块作为中国内陆的次级板块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自印支运动形成以来一直呈持续、缓慢的整体抬升,断块除向东南轻微倾斜外,内部构造变形不明显。断块为多条活动构造所围限,其中近南北向的远安和仙女山两条深大断裂为主要强震发生带。远安断裂带为豫西、鄂西、湘西山地和南阳、江汉、洞庭盆地的一条区域性分界线,全长约1000 km,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6.5级地震(常德、南阳),两次地震震中相距约500km;仙女山断裂带沿香溪河向北延伸终止于青峰断裂,向南越过渔洋关后,形迹不明,全长达220 km,该断裂带具有发生6.0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大坝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危险主要来自这两条强震发生带,对大坝的影响烈度预计为6°~7°,水平峰值加速度0.1~0.15g。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长江三峡东段(巫峡—西陵峡)地区的地震与滑坡问题。认为,峡区存在的断裂活动带、地震活动带和滑坡活动带,在空间分布上重迭,在时间周期上吻合,在活动强度上一致,突显出区域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特点。且以黔江—恩施—巴东和仙女山—香溪—兴山两条强震发生带最为典型;强调指出,在对库区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要优先考虑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6月7日起突然在湖北省巴东县城北信陵镇沿江一线发生了2000多次密集的小震群,引起了大家的严重关切,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完工,水位将提高到156m和175m,是否会诱发更大更强的地震?根据地震构造的观点分析了库区东段几条活动断裂的分布、交汇关系和孕震能力,认为巴东和秭归可能为两个潜在震源区,蓄水后有引发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地震烈度可达VII°~VIII°;并可能诱发库区内众多滑坡体的复活,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地震荷载下的岩石动力学特性和试验研究方法,采用RDT-10000型岩石高压三轴仪进行了岩石动力学试验,给出了浙江三门核电站推荐厂址凝灰岩、凝灰质砂岩、霏细斑岩、流纹斑岩的动态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和轴向动载的三轴抗压强度值。这些参数已经应用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抗震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雅砻江普斯罗坝址在工程勘探过程中,发现了深部裂缝带,裂缝带位于100~200m深处,与地表有 巨厚的完整岩体相隔,产状与该区的一组NE向断裂基本一致;断层物质的最新形成年龄为2畅7~9万年,裂缝 面上有水平、斜向和上下擦痕,表明深部裂缝带可能是断裂带新活动的结果。断裂新活动所产生的地震波,受 到疏松破碎带的阻挡,导致深部裂缝带出现。这一成因机制,在地下核爆炸和岩石动力学的试验观测中有所证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