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冯玉祥一生几经重大转折,“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最根本的转折是在什么时间实现的?本文从世界观的转变、“救国救民”道路及其主义(理论)和革命组织方式的转变入手,论述了冯玉祥在泰山“隐居”期间,通过读书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了他一生中的根本转变,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共山东省委在领导发动著名的徂徕山起义,创建四支队后不久,便于1938年2月下旬在新泰县刘杜村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当时正值山东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击日本强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举行武装起义的重要历史时刻,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特别是关于四支队分兵发展的决定,对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发展曾发生重大影响,在山东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刘杜会议的召开及重要决定 刘杜会议由省委书记黎玉同志主持,有省委委员林浩,四支队司令员洪涛、副司令员赵杰等部队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在正确地分析山东抗战形势的基础上,研究决定了以下的任务:决定由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并请求中央派干部来山东;黎玉赴延安后,由林浩代理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主持省委全面工作。决定了四支队进军方向和活动地区。确定四支队编为一、二两个大队,分两路向  相似文献   
3.
爱国将军冯玉祥1932年3月、1935年10月两度“隐居”泰山,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时期。了解冯玉祥何以到泰山“隐居”,对于正确认识曾长期羁螈于军阀营垒的冯玉祥,如何下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隐居”是冯玉祥避开矛盾焦点,总结经验教训,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探讨革命真理,锤炼革命意志,为实现“救国救民”宗旨继续奋斗而进行休整的一种方式,也是冯玉祥“隐居”泰山的基本原因。 纵观中国历史,“隐居”是作为“消极”的代名词出现的,通常是文人雅士之举,武人“隐居”尚属少见。冯玉祥的“隐居”同文人雅土的“隐居”是根本不同的。革命斗争在一般情况下进攻是积极的,而在特殊情况下退却又是积极的。冯玉祥的“隐居”则属于积极的退却,他“一向是以主张实现与否为进退标准的”,“隐居”是在奋斗目标暂时不能达到、革命力量又面临危机的情况下,避开敌人进攻的锐锋,争取一段时间,总结经验教训,重整内部力量,静待政治、军事形势有利时,再主动出击。这是一种积极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