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的断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了无损的EDXRF-能量色散X荧光测试方法, 结合最新的考古发 掘, 对包括元、明和清代的官窑青花瓷进行了系统的主次及微量元素的测试工作, 并选择适当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方法, 研究了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由于原料、配方以及工艺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历史阶段其元素组成模式的变化规律, 初步建立了一个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元素组成模式变化的时间模型.  相似文献   
2.
李家治 《科学通报》1964,9(4):353-353
测量玻璃的内耗是研究玻璃滞弹性行为的一种方法。由于它在研究玻璃热历史的影响、玻璃中离子或原子团的移动、某些阳离子在玻璃中配位的变化,以及玻璃晶化过程的机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近来利用这一方法作为探讨玻璃结构的工具已日益增多。关于在含碱硅酸盐玻璃中,在室温附近(低温峯),100到260℃之间(中温峯),以及在300℃附近(高温峯)所出现的内耗峯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一般认为,低温峯是由于碱金属离子的扩散所引起,中温峯是非桥氧离子的扩散所引起,关于高温峯的机构到目前尚没有比较肯定的解释。作者研究了本系玻璃的内耗和电导的行  相似文献   
3.
结合近年来我国浙江跨湖桥遗址、德清原始瓷窑址、上山文化遗址、江西鹰潭角山商代遗址、江苏无锡鸿山越墓、广州南越王宫苑遗址等出土的陶瓷标本、窑具的研究积累,对我国瓷釉的起源同陶器"陶衣"和"窑汗"现象的密切关系,早期不同种类原始瓷釉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瓷釉发明的核心条件等,本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晶玻璃     
李家治 《科学通报》1965,10(11):986-986
微晶玻璃是五十年代发展出来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硅酸盐材料。从它的生产工艺来看,应该叫它玻璃,因为它和普通玻璃的制造方法相同;但从最后制得的产品来看,它是一种多晶的不透明物质,在大多数情况下又非常象陶瓷。实际上,它是用玻璃工艺方法制得的陶瓷,所以又叫做玻璃陶瓷。人们熟知,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或称为玻璃态物质。从热力学观点出发,它是一种亚稳态,较之结晶态具有较高的内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变为结晶态。但从动力  相似文献   
5.
鸿山贵族越墓出土精美原始瓷的器质和产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2005年6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无锡鸿山开发区范围内发现了由7座贵族墓构成的越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随葬器物极为丰富和精致,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些珍贵的陶瓷样本对研究我国陶瓷科技发展史,尤其是瓷器的起源等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采用多种测试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等对鸿山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陶瓷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并通过与浙江各地出土的原始瓷和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比较研究,对这批备受关注的精美原始瓷是否已经属于成熟青瓷而改写了中国瓷器发明史,以及产地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6.
李家治 《科学通报》1964,9(4):357-357
在玻璃配料中引入晶核剂,然后使其在固体状态的玻璃中成核、生长而形成微晶玻璃是近代陶瓷工艺上的一项新成就。它不仅直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性能上崭新的新材料,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固体析晶的新领域。更由于这种工艺所提供的方便,可使我们对某些在过去认为无法进行的研究得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一个完全新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被称之为河姆渡文化。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长江流域及更广阔的地区,同时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迭压的文化堆积层,在第一期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特别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建筑材料史上, “秦砖汉瓦”享誉全世界. 根据以往的考古资料, 规格较大的空心砖在一般情况下, 长约1 m, 宽约30~40 cm, 而实心方砖的尺寸则一般要小得多. 但在广州老城区中心发现的 2000 年前的南越国宫苑遗迹中, 发现了各种规模宏大构造精妙的建筑遗迹, 出土了大量颇具特色的陶质建筑材料构件, 尤其是一些西汉时期的纹饰和造型各异、但厚度和尺寸惊人的实心釉砖, 其中尺寸大的方砖可达1米见方, 厚度也达20多厘米, 重量达500 kg, 被考古发掘者称为“天下第一砖”. 这些即使在现代也具有一定制作难度的巨型釉砖, 在当时的工艺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制作的,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受广东南越王宫署博物馆及相关部门的委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通过系统的科技测试分析, 从大砖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种物理性能等方面研究了其物理化学形成机理, 并探讨了其技术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给科学院下达提高景德镇瓷器质量的任务,原本是研究玻璃和新材料的李家治先生被调去从事陶瓷研究,从此开始其陶瓷研究之路.在李家治先生带领下,这个研究团队成为世界上唯一对从陶到瓷的技术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研究的团队,并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数据库",还建了闻名遐迩的科窑作坊",在世界上成为研究中国陶瓷的圣地.  相似文献   
10.
各地出土越窑青瓷胎釉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中子活化技术,测试了浙江慈溪,、上虞,绍兴等窑址和杭州皇城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疱的胎,釉微量元素组成,选择适当的多统计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归类,揭示了以前主,次量元素分析未能发现的规律性,说明越窑青瓷各产地原料来源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