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秦岭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横穿秦岭东段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得到了该剖面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图。由此获知该地区的地壳呈多层结构。上层地壳的P波速度为4.0~5.5km/s;中层地壳中有低速层出现;下层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约为6.5~6.9km/s。在深部可能有三个错断莫霍面的断裂带。地壳中的速度出现分层的特点,可能是由大的推覆构造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原始资料,采用Hypo 2000对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获得了26 278个地震记录。重新定位后对结果的总结为:(1)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差为±0.35s,水平误差为±1.32km,深度误差为±5km。(2)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3)在青川附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此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  相似文献   
3.
用人工地震初探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渡口及会东的两次矿山爆破的地震波走时进行反演,求得川西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模型。上地壳厚度约21公里,由中新生界沉积岩、古生界及前寒武系复理石建造和变质褶皱群组成。中地壳厚约14公里为低速层,推测为花岗岩层。下地壳厚约17公里,推测为玄武岩层。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仅7.8公里/秒。地壳平均厚度在龙门山及金河-箐河以东为52公里,一过断层急剧加深到60公里。证据在明地震活动性与甘孜-楚雄菱形块体上地壳向南南东方向运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及汶川大地震成因浅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质构造研究和地震测深剖面的构造解析显示,龙门山碰撞遣山带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一是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另一是以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测深成果的综合研究,在建立起龙门山遣山带及邻区岩石圈地壳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两套断裂系统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提出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的发震构造之一,以及强烈地震形成的动力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球模型数据库及可视化系统是一套运用数据库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地球物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成图的应用软件。它成功地采用了Delphi,IDL,Surfer和Microsoft Access等多种开发工具,并将它们无缝集成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开发工具的特长,包括跨越不同开发平台的软件代码重用,从而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和水平。通过Surfer提供的COM对象来实现二维可视化,达到了程序控制自动绘图和批量绘图的目的,并利用IDL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三维地球模型操作环境。开发和利用这一系统对于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一个滤波整形电路,以便从干扰记录中,尽可能干净地提取出中央台授时信号。然后用理论授时信号与实际得到的授时信号进行相关运算,求出中央台授时信号的准确的整点时刻。  相似文献   
8.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该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四种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藕节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四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基本型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二维重力正演拟合的方法,导出湖北武当山地区地下地层的可能分布,认为该地区是老地层覆盖在新地层之上,从而佐证了推覆体的存在。同时还得出:在川陕鄂地区的地壳中普遍存在低密度体,该低密度体可能是麻粒岩受压后析出自由水发生破碎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