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011年底以来,PM2.5污染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PM2.5的基本概念与污染和简要治理历史、梳理了中国PM2.5污染现状,提出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高浓度PM2.5的直接原因、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污染物的跨界传输也容易形成区域性污染等3个共性原因,同时从不同区域的排放源差异、能源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及地形与气象条件不同等方面分析了PM2.5污染的个性特征。从3个方面提出中国防治PM2.5控制战略建议:大力调整能源结构,防治PM2.5污染;以科技为核心构建新型的PM2.5防治体系,实现科技治污;改革体制、法律和经济等管理制度,保障科技治污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市冬季某研究生高层公寓为监测对象, 通过1 min 时间间隔同步监测, 研究了不同楼层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PM1、PM2.5、PM10以及总悬浮颗粒物TSP 的质量浓度、分布状况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西安市冬季高层公寓存在严重的颗粒物污染, 室内粗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为(65.5±20.0)~(142.0±16.9)μg/m3, 略低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但室内细颗粒物PM2.5及超细颗粒物PM1分别为(52.2±14.3)~(111.5±12.2)μg/m3和(50.6±13.9)~(108.7±11.9)μg/m3, 其中PM2.5质量浓度占总悬浮颗粒物TSP 的50%以上;室外以粗颗粒物PM10为主, 楼层高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2016年,中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解决各类环境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本文简介2016年度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的部分突破性进展;遴选了2016年环境科学领域最受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盘点了2016年出台的有重要影响力的环境政策及调查报告;分析了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态势及趋势。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其中的8个碳组分含量.西安秋季和冬季大气PM2.5中OC的平均含量ρOC分别为(34.1±18.0),(61.9±33.2)μg·m-3,EC的平均含量ρEC为(11.3±6.9),(12.3±5.3)μg·m-3.OC和EC均主要赋存于PM2.5粒级中.秋季OC和EC的相关性好(R2>0.90),冬季一般(R2=0.66).总碳气溶胶在秋季PM2.5中占(48.8±10.1)%,在冬季也达到了(45.9±7.5)%.所有观测日的ρOC/ρEC比值均大于2.0,秋季PM2.5中ρOC/ρEC平均为3.3,冬季为5.1,这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来源有关.由碳气溶胶的8个碳组分数据,采用绝对主分量分析获得了主要排放来源对总碳的贡献份额,即秋季汽油车尾气占73%,柴油车尾气占23%,生物质燃烧占4%,而冬季燃煤占了44%,汽油车尾气占44%,生物质燃烧占9%,柴油车占3%.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今的研究热点,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关于纳米光催化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技术开发,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和产业研发者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一方面,亟需规模化制备出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纳米光催化剂,高效降解NOx、VOCs、HCHO等污染气体;另一方面,亟待开发以纳米光催化技术为核心、多技术集成联用的、可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空气净化器件和装置,建立并推广空气净化新技术、新设备,最终实现空气净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探究大气中碳颗粒物浓度为目的,应用IMPROVE热光反射的实验方法,对影响碳颗粒物浓度的气象因子湿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2005年TC浓度比2004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Kiel碳酸盐装置Ⅲ和MAT 252气体质谱仪联机测量大气中微量碳酸盐样品碳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方法, 并应用这一方法对2002年3~4月在西安采集的正常和沙尘暴大气样品中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基于我国西北沙漠-黄土-古土壤体系中碳酸盐δ13C的演化原理, 对比两种不同天气下碳酸盐的δ13C值可以推知其来源和成因特征, 即沙尘暴大气碳酸盐δ13C约为-1.4‰~-4.2‰, 主要与粉尘源区风成砂物质有关; 而正常天气下碳酸盐δ13C约为-7.5‰~-9.3‰, 主要与局地表土细粒子释放有关. 对3月20日在西安采集的沙尘暴样品与源区沙漠物质以及下风区气溶胶样品的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分析表明, 大气碳酸盐δ13C在长距离输送中变化不明显, 因此它是一个比碳酸盐含量更好的指示来源物质的指标, 可为确定沙尘暴源区提供一个新的示踪工具.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南缘上新世至早更新世风成黄土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缘上 新世至早更新世阿图什组和西域组中的粉砂岩夹层的沉积特征、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结合古环境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粉砂岩条带为风成成因。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成沉积(黄土)至少开始上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地区与现代相似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