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日美各自的国内激情动能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中都存在的紧张、对立和对抗,不仅给有关各方带来安全上的两难,而且充满了克劳塞维茨式的暴力逻辑。总的来看,这些紧张、对立和对抗中越来越注入了各自国内的激情动能,同时也注入了各自的战略动机。就中国而言,这种国内激情动能来自国家领导层、军队和海洋部门、媒体、人们心中的"积极战略"意识和有关公共教育的效应等许多方面。其背后是我国急剧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有民众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根本目标的确定、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平衡、不同类手段互相间的平衡,是大战略的几个关键因素。将其政策行为与这些理论性原则进行对照,是从战略行为方式角度判断美国政府动向的一个根本途径。本文试图评析美国政府的危机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防卫性公投”为标志,台湾问题进入一个更为急迫的新阶段。在面临战略抉择时,我们不妨重温历史。  相似文献   
4.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们一定有其专业性的见解。为此我们制做了这期话题。现在,这场争论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开始而停息,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自1992年出现中国威胁论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或是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今天之所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们从中国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从外国的角度讨论问题。自有“中国威胁论”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讨论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减少“中国威胁论”,如何让周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别认为中国是威胁。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一结束,美国就出台了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国防部报告和国会中美关系评估委员会报告。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想办法消除“中国威胁论”,但美国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观念是不断加深而不是日益淡漠。那么,中国实力的增长如果可以缩小了中美实力差距,这对美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呢?也就是说美国不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防范对象是否可能?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国际困难是什么?是经济的,是政治的,还是安全的?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美国超强实力地位20年不变,其防范中国的战略目标又是既定政策,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宣传“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没有附和。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客观影响变化了呢,还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阎学通  相似文献   
6.
清华-世知论坛的宗旨是在理论背景下讨论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加强理论背景,即更能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对现实的认识、同时更能将认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也是这个论坛的任务。这就是我们为《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版以及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策划的“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共14本,见本期彩页所列书目)召开讨论会的原因。这次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会议更是开放式的,邀请了在京大学的学生们参加。会议热烈而紧凑。学者们发表了意见,同学们提出了问题,那种平等、真诚的交流,那种探究真理的执著,那种青春热血的涌动和思维的活跃,令人感动。国际关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这是我们认知世界和参与建设世界的一门学科。让我们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编者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中的核武器与防核扩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诞生于20世纪的新技术中,最具国际政治重要性的大概是核武器。核武器不但在量上(即毁伤力的大小上)、也在质上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或常规的武器。一方面,核武器技术造成了“核大国”与无核国家的区别,从而使国际社会变得更不均等,然而另一方面,核武器又倾向于在某种意义上缩小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因为就国家的军事安全来说,它多少使传统的国力要素即人口、工业能力、领土幅员等变得不那么重要,只要小国也拥有足以使大国遭受难以承受的毁伤的核打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可以说是国家间的某种“均值器”。不仅如此,无论是常理、还是核武器问…  相似文献   
8.
时殷弘 《世界知识》2014,(18):28-30
<正>"新型大国关系"概念首先是个战略概念,因而所需的辨析、理解和设想首先应当是战略性的。"新型"和"大国"这两个关键词都含有深意,既密切相联,不可分割,又各具相对独立的含义。就中美关系而言,"大国关系"首先意味着美国真正地将中国作为"大国"对待和尊重;而且,这里的"大国"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而是具体的、能动的;现今的中国已是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比先前大幅度地  相似文献   
9.
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从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始,中日关系的话题就一直为各方所关注。《人民日报》评论部马立诚撰文认为,在对日关系方面应“抛弃旧观念,启动新思维”,中国“要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对日本不必过于苛刻”,在学界和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著名学者时殷弘撰文指出,“中日两国多数人民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不受制止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中长期未来相当危险”,中国应“本着真正创新性的国策思维和很大的战略决心,主动地以看似重大的代价来谋求中日接近”。本刊发表的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究竟谁需要新思维》一文在读者中也反响强烈。可以说,中日关系牵动了太多国人的神经,作为近邻的中日将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学界和普通百姓都在关心的问题。本期“封面话题”即以“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为题,摆出几位专家的观点。本次讨论会由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举办。专家发言全文近期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  相似文献   
10.
八国集团(G8)领导人峰会,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今年在埃维昂的峰会尤其如此。因为这是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一次峰会,八国领导人是否会借此弥补裂痕,他们会将这个组织引向何处,甚至是否会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取代遭到严重削弱的联合国,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首次出席了同时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一时间,国内外舆论议论纷纷,在给予充分关注和肯定的同时,不少人在猜测:中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这个集团的第九个成员吗?八国集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它在经历着什么变化?中国会加入八国集团吗?我们请以下四位学者谈谈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