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涡卷混沌系统对含有版权信息的原始水印图像进行双重加密的方法.首先将混沌系统与DNA编码及DNA计算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包含置乱操作的原始水印图像加密方案,分析其加密直方图、相邻像素相关性等统计特性.在离散小波变换结合奇异值分解算法(DWT-SVD)的基础上,把加密后的水印图像嵌入到载体图像中.通过实现水印信息的加密、嵌入和提取,对含有水印的载体图像的攻击以及对攻击后的水印进行峰值信噪比和归一化相似度的评价,整体实现了基于DWT和混沌加密的数字水印系统.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区域土地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与提升的科学基础.本文通过对已有LUCC数据与成果的再分析,研究了高原整体LUCC时空特征、典型区LUCC的时空过程及典型类型的变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稳定,一级地类变化面积比例低于7%,并以单次变化为主,土地覆被状况总体改善.近年来高寒草地覆被状况整体好转、局部退化,林地恢复良好,耕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裸地轻微减少.人口较为密集的河湟谷地与"一江两河"地区,建设用地、耕地、人工林地等增加明显;藏北高原和三江源等牧区,超载过牧和生态建设的作用均有体现;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表现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较强的敏感性.高原土地变化研究中还存在现有数据产品数量不足、精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野外监测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关注LULC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同时注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转化和类内渐变,使高原LUCC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难以进行,成为制约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政府主导缺失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根本性原因。国际先进的职教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加强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立法、加强统筹与协调、加强执行监督、搭建合作平台,创建合作机制是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富硒枣中硒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叶面喷施法得到的富硒小枣样品,与对照组相比,用外源性加硒法得到的富硒小枣中的硒含量明显增高,选用不同的喷施方法可以控制枣中硒含量增加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变分数据同化方法中,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简称B矩阵)作为反映模型不同状态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数学量,对保证解的唯一性和分析值的平滑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简述了B矩阵的结构特征和相关性质.针对难以获得真实B矩阵的情况,采用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简称NMC)方法对B矩阵进行了近似构造,以Lorenz63模型和三维变分同化算法进行了同化试验,验证了NMC方法的有效性,讨论了B矩阵的数学特性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整定的PID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柔性倒立摆的跟踪控制。该方法通过神经网络辨识获取柔性摆的Jacobian信息,采用梯度下降法自适应调整PID的控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控制效果相比,该控制方法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较好地解决了PID控制方法中参数整定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对柔性摆的有效跟踪控制。  相似文献   
7.
黄河宁夏段COD及氨氮污染动态分布模拟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近10年来黄河宁夏段污染源的统计和分析,选择在最不利的水文条件下,利用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对COD及氨氮污染动态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用一维水质模型模拟黄河宁夏段COD及氨氮的沿程浓度与实际监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探讨了模型的降解系数、边界条件及黄河宁夏段COD和氨氮的沿程浓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设k∈N,m∈R^+,γ是欧拉常数,σkm(u)在μ≥上连续且满足差分微分方程 (u^-kσk,m(u)′=ku^-k-1σm,m(u-2),(u≥m+2) σk.m(u)=1/k!2^-ke^-γku^k,(m+2>u≥m)则我们有如下估计│σk,m(u)-C0Ck.m│<exp{-u/2(logu+loglogu)}其中C0=1/k!2^-ke^-kγm^k+1。Ck.m=∫^∞0exp<-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教学试验角度分析信息化环境对于我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第一轮研究发现:使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环境对实验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兰州盆地古近系杨属叶化石及古气候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州盆地古近系发现一被子植物压型化石群, 对其中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做了细致的角质层分析. 同时, 比较了不同生境下(湿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气候区)现生山杨的表皮构造. 实验表明, 随着植物分布区纬度逐渐增高, 气候从湿润到干旱、年降水量从大到小, 年均温度从高到低的变化, 成熟的山杨叶片明显表现出外形由大到小逐渐减缩、角质层由很薄到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从模糊到清晰的特点. 化石山杨与处于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的山丹标本相差较远, 而与温带半湿润区的武山标本最接近. 新的研究反映当时植物可能生长于半湿润的气候环境. 当前古近系杨属叶化石角质层的分析, 对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初期对周缘植被类型和古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