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引入了一种新方案即 O (6)高阶项来系统研究转动核182 W的能级和电四极跃迁性质,并和传统方案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也可以描述转动核182 W的结构和性质。研究发现,新方案不但对基带的高激发能级和β带的描述比传统方案更为合理,也可以更合理地描述电四极带间跃迁过程,而传统方案下带间跃迁是禁戒的。  相似文献   
2.
双重子∑*△(ST=05/2)和∑*△(ST=31/2)态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研究了带有一个奇异夸克的双重子态∑^*△(ST=0 5/2)和∑^*△(ST=3 1/2)的结构.结果表明,尽管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短程力的机制完全不同,但两种模型下给出的定性结果是一样的。即这两个双重子态都是束缚态。能量在∑^*△道之下却在∧π△道之上.在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下,∑^*△(ST=3 1/2)态的结合能比∑^*△(ST=0 5/2)态的结合能大.  相似文献   
3.
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一种来源于单胶子交换,另一种来源于矢量介子交换.在这两个模型中研究了Ξ*-Ω相互作用,对可能形成(Ξ*Ω)ST=012束缚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这两个模型不同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手征场相互作用及夸克交换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尽管单胶子交换和矢量介子交换机制不同,但在这两个模型中此系统都会形成深束缚态.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σ手征场提供的强吸引相互作用,二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对称性,使夸克交换效应有利于深束缚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态HTML的数据绑定技术,通过数据源对,实现在Web页面上进行数据库的动态查询,数据源对象引用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数据库,通过动态查询系统实现姓名模糊查询、年度查询、科研成果关键字查询及各字段的升/降序排列,提出了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交录入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转换成数据 源对象所需的特定格式,同时为使查询的结果理为清,对查询系统的主页面也做了一定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最近国际上几个合作组都在各自的实验中发现了X(2175)共振态,实验中一个主要的衰变产物是(1 020)和f0(980),理论上如何解释它的结构是目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手征幺正理论中认为f0(980)主要是由KK构成的分子态,所以很自然地认为应该研究三体系统KK的相互作用.通过求解三体系统的法捷耶夫方程,理论上的确得到了这个共振态,但是这一计算过程极其复杂,因而理论上希望找到一个简单的近似方法来处理某些特殊的三体系统,即其中的两个粒子关联在一起的情况.法捷耶夫方程的固定中心近似法(FCA)在处理很多这样的问题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这一方法有其限制条件.以X(2175)为例,利用FCA近似法具体讨论了KK系统,结果表明这一方法不适合描述KK系统,并指出了FCA有效的可能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SU(3)手征夸克模型下,应用共振群方法研究了奇异数为-5的双重子系统的结构,主要分析了标量介子混合角对系统结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哪种混合,双重子Ξ*Ω都是束缚态.在手征夸克模型下,混合角为-18°和19°时,Ξ*Ω系统结合能大致相同;但在理想混合下,因为σ场没有贡献,系统的结合能会大大减少.同时还发现,考虑混合角时的结合能远小于不考虑混合角时的结合能.本文工作对标量介子混合角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在幺正手征微扰方法下讨论了粲强子J/Ψ衰变的两种模式.第一种衰变模式是J/Ψ衰变为一个矢量介子和一个标量介子的过程,很多实验结果可以通过这一理论得到很好的描述,此时其标量介子被认为是通过赝标量介子-赝标量介子相互作用动力学产生的标量共振态.受此工作启发,这一理论进一步被推广到研究粲强子J/Ψ衰变为一个矢量介子和一个张量介子的过程,此时张量介子被认为是通过矢量介子-矢量介子相互作用动力学产生的张量共振态.讨论了这种新的衰变模式,通过比较理论计算结果和感兴趣的北京谱仪上的实验数据,发现只需要引入1个参数就可以很好地描述实验上4个独立过程的衰变分支比,从而表明提出的这一新衰变方式可以合理地描述目前已知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在集团组态下研究了H粒子的结构,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即矢量介子交换效应和单胶子交换效应、不同的禁闭势、耦合道及标量介子混合角等因素对H粒子结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准确的实验信息将有助于检验理论模型,决定如何选取禁闭势和是否需要考虑标量介子混合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几种夸克和手征场耦合模型讨论了核子第一正宇称激发态N*(1440)的结构,分析了各种介子交换效应对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π、σ介子场后可以使激发态能量降低,但比实验值还要高110MeV.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由于η,η'和σ'介子提供排斥作用,计算结果增加了50 MeV.最后考虑了矢量介子场耦合,由于ρ介...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带矢量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和不带矢量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手征夸克模型给出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