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通过实地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研究山东省单县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高氟水的成因,分析研究区饮水安全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氟含量超标,氟含量为1.1~3.5 mg·L-1;影响氟在该区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及径流条件和地下水化学因素等。针对该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改水降氟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莱州湾地区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内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该区水资源短缺已成定局,但尚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该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山尔省曹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分析,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曹县浅层地下水中F-含量范围为0.2—3.2mg/L,超标高氟水呈片状广泛分布;大部分深层地下水F-含量也超出国家饮用水口生标准,需增设除氟设备降氟,才可作为供水水源.高氟的岩石和土壤是本区高氟水形成的物质基础,由于蒸发作用强烈,地形平坦低洼,地下水径流排泄不畅,加上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造成了地下水中F-的累积和富集.此外,农业污染有可能是形成本区高氟地下水的人为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动力煤氟的排放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不同燃烧条件下我国主要动力用煤-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燃烧时氟的释放量,采集和分析了高温和中低温电厂以及民用锅炉的原煤、底灰、飞灰的含氟量,对我国每年动力煤氟的排放量和排放率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高温电厂燃烧1t含氟量为100g左右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的低氟煤,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89.90g左右,高温电厂燃烧煤中氟的排放率为95.93%左右;中低温电厂和民用锅炉燃煤中氟的排放率为77.56%左右。中国每年电厂和民用燃煤约8亿吨左右,主要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石炭-二叠系的动力煤,以含氟量为100g/t左右的低位计算,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66398.5t左右。  相似文献   
5.
曹县是地方性氟中毒高发区,为探明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全氟含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氟含量与水氟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含氟量。结果表明,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在325.75~574.25 mg/kg之间,含量波动不大,算数平均值为459.39 mg/kg,且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其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与地下水氟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曹县地区表层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对当地氟病的防治中不可忽视土壤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位山灌区冬小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指标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通过影响穗数及穗粒数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灌溉量通过影响籽粒质量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水肥互作效应下,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施肥量更明显;连续3 ...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及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构建6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行中试研究,分析其在不同水力条件下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条件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最低;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垂直上行人工湿地,去除率为93.0...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特征无法直观监测问题,以山东省菏泽市洙赵新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SWAT模型对研究区径流量及总氮、总磷负荷量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源区及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结果表明:率定和验证期的径流、总氮、总磷的决定系数和纳什系数均能满足SWAT模型精度要求;研究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年际变化较小,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集中发生在丰水期,即7—10月份,污染物负荷量在枯水期与平水期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流域中下游的污染物负荷量比上游的大,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源区集中在流域中下游及流域南部;畜禽养殖为主要面源污染来源,污染物入河量占全部入河污染物总量的85.1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