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扫描电镜(SEM)与电子探针(EPMA)研究了Ti(合金)/Cu/不锈钢(S.S)爆炸复合界面层的电子显微组织特征,分析了界面层成分再分布规律及化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CU/S.S界面层具有明显的爆炸焊接波状组织,波长约200μm。Ti/Cu界面层呈锯齿波状,比较细小,波长仅30~40μm。在中间过渡层Cu,观察到大量的应力应变流线,显示爆炸复合过程冲击波流动特征。SEM照片及EPMA合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快速爆炸焊接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冶金物理反应,形成多种反应产物。界面层除发生塑性形变外,还存在相互扩散,熔化和回复再结晶。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钛与A_3钢爆炸复合界面层的电子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复合界面具有明显的爆炸焊接的波状界面特征,波前呈旋涡状。界面层组织由中心细晶粒熔化区与邻近的高形变区组成。在A_3钢侧溶化薄层约3~15μm,层中细晶粒呈等轴晶其大小约为0.1~0.3μm,部分区域出现微晶和非晶组织.在Ti侧薄层厚些约5~35μm,细粒也稍大约0.1~0.5μm,不甚均匀。在Ii侧形变区出现大量绝热剪切带。在A_3钢侧呈现大量应力应变流线。晶粒被明显拉长,显示塑性形变特征。透射电镜观察至Ti侧高形变区有大量显微孪晶;A_3钢侧被形变拉长的晶粒内有大量位错缠结。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界面层存在相互扩散和互溶但不明显,未发现Fe_2Ti金属间化合物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