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程应锣《释“干”》,1981年第3辑彭神保《僮干释疑》、李春润《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干》;1984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高敏《东魏、北齐的食干制度研究》等文章相继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千及食千情况基本上已被阐述清楚。笔者细读诸文后,深受启发,同时觉得关于北朝给干与食千制的产生、发展演变详情及  相似文献   
2.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平城京畿区域范围,由于史志失载,需要进一步旁推侧考。北魏建都平城,置平城县令;在京城及其周围,因袭西晋封猗卢的代国,也就是前秦的代郡,仍名代郡,置代尹;以代郡及其周围地区为司州,或称京畿,置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考诸史传,北魏前期京畿的地理范围为:北阻阴山、东跨太行、南逾恒山、西沿黄河到达河套。太武以后,西、北、东南大面积回缩,定型为北邻六镇,东阻太行,南逾恒山(今原平以北),西傍黄河、朔州(治今托克托)。孝文帝太和十年重建司州时,新司州范围缩小至今大同市、朔州市及内蒙古集宁市南部地区。迁洛后,恒州领辖亦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