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简要论述我国扬子地块或扬子海盆,包括现今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寒武纪地层中相继发现的以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牛蹄塘生物群和清江生物群等为代表的特异埋藏群及其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对比的同时,讨论了最近发现的湖北清江生物群的产出时代和层位、组合特征,并对上述生物群的生态和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认为大规模两侧对称动物门类的出现和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是构成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征.以上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展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客观存在,也说明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并非都是沿着达尔文渐进论的进化轨迹,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要环境许可,生物在相对短暂时间内,采用一种爆发式和多样性辐射进化的模式,也可以出现大量门一级生物,而且这种进化模式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前寒武纪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而引发的、并波及我国南方的距今10亿~8亿年左右的晋宁造山事件,以及雪球事件后因气候变暖,大气和水中有机质和氧及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大气和水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为我国扬子海盆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动物的繁衍和骨骼化创造了极好的生态条件.但只有那些生活在海水相对较深,表层水柱充氧而底层缺氧、古地理位置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陆棚或陆棚边缘或台缘斜坡或凹陷中的岩家河、澄江、牛蹄塘、清江、凯里等生物群,才有可能在缺氧的海底被保存下来,并形成深色和黑色页岩或泥岩特异埋藏群或化石库.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北部晚三叠世伟齿蛤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雀莫错附近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伟齿蛤类等双壳类化石,包括Neomegalodon cornutus(sp.nov.),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 Yao et a1.,Q.longitatus Yao et a1.,Q.circularis(sp.nov.),共生有Bakevellia praecursor(Quenstedt)等.据此,该含化石地层确定为上三叠统;指出它们属典型的特提斯动物群;并为修订伟齿蛤科的现行分类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沙县金波附近的Spirifercf.,subgrandisRotai ,Neospirifersp .,Fuselacf.tornacensis (Koninck) ,Punc tospirifersp .,Mucrospirifersp .,Eumetriacfserpentina (Koninck) ,Palaeochoristiessp .,Megachonetessp .,Pli chonetessp .,Orthotetessp .,Chonetipustulasp .,Marginatiasp .,Curithyrissp .,Rhipidomellasp .是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最丰富的杜内早期腕足动物群。据此 ,该地区含化石的原南好组第四段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该动物群以石燕贝类最繁盛、长身贝类数量少为特征 ,与华南其它地区同期腕足动物群不同  相似文献   
4.
青海南部雀莫错地区中一上侏罗统含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自上而下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等五个岩石地层单元。根据双壳类及共生的菊石化石提出除雪山组上部可能包括部分牛津期外,其余各组属于中侏罗世巴柔期至卡洛夫期。指出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构造可能是导致该地区中侏罗统厚度大,达(3200—6300)m,厚度横向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推测当时存在(20—50)m和150m左右两种不同水深。  相似文献   
5.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罕见的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频密共生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产于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沉积中;昌都市江达县雪集拉山发现古近纪大象足迹化石群,产于贡觉组湖相、三角洲相地层中.这两个化石群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恐龙、古大象的迁徙、演化、古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