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在常例之外,有时也通过其它途径获得史料,我们称这种情形为史料来源的别例。唐代史馆史料来源的别例表现了一种临时的、非常例性、非制度性的特点,但它对整体上深入研究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裨益甚巨。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许浑的籍里,学术界多认定是润州丹阳。考察许浑的诗作,自称是朱方、京口及丁卯桥人。朱方、京口皆古地名,相当于唐润州丹徒县,其所居之地有丁卯桥。即许浑是唐润州丹徒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唐代唐临《冥报记》所述内容分作当事人口述及他人转述两类加以考述。《冥报记》54条中的47条,记述了口述者的名姓、身份,有的还记录了口述的途径、环境或场景。《冥报记》不是一般的访谈录,而是作者抱有明确目的,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采访撰写而成。《冥报记》可以说是体例严谨的唐代口述历史著作范本。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逸为回应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评论屈原去就取向的异见,把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建立的《春秋》"公子无去国之义"改造为"同姓无去国之义",以对中央朝廷的向背作为标准评说屈原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5.
古代表示某人腰围若干围的“围”是个量词,但这一作为计度古人腰围长度的基准单位,古书中没有确定的解释。经笔者考证,东汉郑玄在《仪礼》注里以九寸为一围,比较适宜于做腰围的“围”的计度基准,可以经受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各种例证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唐代西南边的八个羌人小国总称西山八国,因其部落酋长从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封号,实际上接受了唐朝的羁縻或统治;由于其地势在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中甚为重要,在广德元年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贞元年间收复失地,西山八国因而率其部众内附,重新接受唐朝的羁縻,唐代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山八国的称谓;唐朝自贞元年间始置"西山八国安抚使",说明唐朝对西山八国地势的重视;而吐蕃要进攻唐剑南西川或维持对南诏的控制,故尔屡次同唐朝发生对西山八国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