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手段,对洛伊地区三叠系上统储层孔隙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普遍较低。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残余粒间孔及微裂缝3种孔隙类型,孔隙吼道分布较不均匀,半径普遍较小,孔喉结构为微孔细吼型。三叠系上统储层孔渗较低,非均质性较强,大多数样品的渗透率低于0.1×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及成岩作用的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该区主要的储集砂体。成岩作用过程中胶结作用及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原生孔隙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减孔量达到25.94%,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对储层孔渗有较好的建设作用,构造作用所形成的微裂缝为流体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层序的构成样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我国东部跨不同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单元的多个陆相断陷盆地,如济阳凹陷、南阳和泌阳凹陷、南堡凹陷、歧口凹陷、江汉盆地、东濮凹陷、百色盆地和苏北盆地等,以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的精细划分为基础,对古近系-新近系的构造地层格架和层序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犁式断坳型和陡倾式断坳型2种类型层序地层格架和断坡带型、弯折带型、枢纽带型(或斜坡型)3种典型的层序构成样式。不同级次的构造控制着层序的发育和层序样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储集体展布和烃源岩潜力具有重要预测功能的层序地层模式,从而为我国东部具有地域及地质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生物钡特征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煤田地质学、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大量钻孔资料分析了黑山煤田太原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鉴别了沉积相,探讨了聚煤规律。研究表明:黑山煤田太原组广泛发育泻湖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废弃阶段是聚煤最佳时期,三角洲平原是聚煤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5.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中总铁、高活性铁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23%~9.32%,平均值为3.62%;总铁含量普遍较高,为0.88%~5.03%,平均含量为2.47%;高活性铁含量为0.19%~1.56%,平均含量仅为0.91%;总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为0.29;高活性铁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关性十分显著,相关系数达0.76;总铁丰度并不是指示古生产力的理想指标,但高活性铁丰度可以作为指示古生产力变化的1个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