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特藏室中存有一封19世纪下半叶中国留学生伍光建与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学者卡尔·皮尔逊的通信,这是一份较早记载中国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数理科学的十分珍贵的文献。皮尔逊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现代统计科学的创立者。伍光建作为19世纪80年代的海军留英生,后来转往伦敦大学学习数理科学,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最早的传播者。伍光建转往伦敦大学,其中固然有个人的原因,但更是洋务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封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来信何以被珍藏至今,它又为我们追寻中国早期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的内容、效果和影响提供了怎样的历史线索?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挖掘,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