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类理解科学,历经科学与文化相提并论,科学是一种文化以及科学文化就是一门科学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着时代的理念变迁.科学文化是科学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它把科学上升为文化,提升了文化的科学含量,也增强了科学的文化气息,从而缔造出全新的文化范式.它在与人文文化相比较中彰显了自身的特征,并为道德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形式,静悄悄地兴起一场文化革命.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精华的展现,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类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说到底是思维运作的结晶,科学创新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以重生贵己为显著特征的道教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围绕"长生不老,修真成仙"的旨趣,形成了宏大的养生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道教养生哲学".道教养生哲学是道教养生智慧的理论升华,其深层内核是道教养生思维方式,其理论特质是文化技术.以文化技术的全新视角来解析道教养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尽心上>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既是与身俱来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纯粹圣洁的心灵境界,即心体、性体).孟子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6.
付费发表论文的文化传播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期刊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强大的社会功能。《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是一份30年来始终如一地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潮流,满怀批判激情,培植学术良知的期刊。中国改革开放乘风破浪的三十载,亦是《通讯》勇立潮头,激浊扬清的三十载。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9月,谢清果博士的新作《道家科技思想范畴引论》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在新书中,作者认为道家科技思想之所以如此深刻且富有特色,是因为它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范畴。在探索宇宙生成的过程中,道家使用了"道"、"德"、"太一"、"混沌"等范畴,来指称"宇宙"的本源,解释宇宙演化的过程;在构建诠释世界的话语系统中,道家以"气"为万物的质料;以"阴阳"为运动变化的动力;以"五行"  相似文献   
9.
静悄悄的革命——科学文化理念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理解科学,历经科学与文化相提并论,科学是一种文化以及科学文化就是一门科学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着时代的理念变迁。科学文化是科学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它把科学上升为文化,提升了文化的科学含量,也增强了科学的文化气息,从而缔造出全新的文化范式。它在与人文文化相比较中彰了自身的特征,并为道德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形式,静悄悄地兴起一场文化革命。  相似文献   
10.
期刊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强大的社会功能.<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是一份30年来始终如一地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潮流,满怀批判激情,培植学术良知的期刊.中国改革开放乘风破浪的三十载,亦是<通讯>勇立潮头,激浊扬清的三十载.她定位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自觉成为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从而发挥出学术期刊特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