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光启和曾国藩都生逢近代科学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两者在科学造诣和文化自觉方面恰成鲜明的对比.徐光启系统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并通过自身努力在科学的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徐光启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同时,在文化价值观上几乎完全皈依于西方,成为文化的迷失者.与此相反,曾国藩个人在科学领域几无建树,但他既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大价值,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强调培植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正确立场.比较徐光启和曾国藩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历史性选择,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钱三强在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勇于创新。他除了结合自身专业参加具体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外,还从战略决策与推动、工程组织与管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并奔走呼号,一心一意地为我国能在世界国防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埋头苦干和出谋划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创50周年之际,探讨原子能事业的开创者钱三强的功业,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火器发明的故乡,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优势.自13世纪始,火器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并逐渐后来居上,比中国火器为优.然而,这一优势的逆转具体发生在何时,学术界意见并不一致.本文比较了中西火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指出19世纪中期为二者形成实质性技术差距的时间节点,并从技术及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优势逆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普朗克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轫都与普朗克的伟大贡献密不可分.普朗克1899年5月18日提出的成为主宰微观世界的基本常量h,以及1900年12月14日宣布的辐射量子化概念,是经典物理学终结与现代物理学诞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普朗克的划时代贡献,加之他长期担任德国物理学界首领的特殊地位、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纯真的科学艺术风格,使普朗克具有特别诱人魅力.从爱因斯坦在本世纪之初的深刻评论开始,曾有无数的科学史家注目于普朗克的成就与思想.然而,作为普朗克评  相似文献   
7.
1998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界的巨星、世界物理学界的大师王淦昌去世了。但当时,对王淦昌逝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记得似乎仅见到王老的学生、秘书的几篇悼念文章。这对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来说,实在太显冷清了。王淦昌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科学与世界物理学的一座丰碑似的人物,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应用前景,其道德人格的社会价值、感召力量,其创新历程中所创立的方法论所展示的启迪与示范作用,都值得人们去深入发掘与发扬光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淦昌先生思想和人格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引进西方科学是中国科学迈向近代化的现实途径.作为输入西方科学的使者,耶稣会士为实现这一途径提供了可能.本文以耶稣会士汤若望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经历为例,探讨了明清之际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命运,指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缓慢的三个社会原因:夷夏之防文化传统的排斥、王权至上封建制度的扼杀和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技哲学发展的一个强大思潮,即是从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视角来解释科学,融合科学与美学的科学解释学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普遍而深刻的解释力.本文从科学美的视角,通过对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的美学思想的介绍,从研究路径、研究目标和研究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科学美思想,与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之间的联系,揭示了美学思想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