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顺序ICP光谱仪测定录音带磁粉中Ca、Mg、Cr、Co、Mn、Zn和Ti等痕量元素。样品用H_2SO_4/H_3PO_4/HNO_3混合酸分解。利用仪器的扫描程序,确定被测元素的分析线及背景校正点波长,并求干扰元素校正系数。估计了七个元素的检出限。测得平均回收率在90~104%之间。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石墨基体上制备出较为致密的Mo黏结层和TiC耐烧蚀涂层,利用SEM,XRD表征氧乙炔烧蚀试验前后涂层的表面形貌与相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烧蚀距离减小,涂层质量烧蚀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终趋于稳定;随着烧蚀时间增大,致密化区域快速增大,涂层质量烧蚀率略有增加.烧蚀过程中涂层经历了点状熔融、线形连接、网状连接和完全致密4个过程.TiC涂层在高温燃流作用下氧化生成TiO2并熔融,在燃流冲刷和表面张力作用下发生黏性流动,形成TiO2致密层,从而减小了机械剥落,降低了涂层质量烧蚀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各类重金属在联合作用情况下对水生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并讨论了联合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敏感性影响,介绍了联合毒性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总结了包括蚤类、鱼类等常见水生生物的收集与培养、联合毒性实验的具体步骤与结果讨论,对联合毒性的两种基本模型原理与预测结果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水...  相似文献   
5.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与沙山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野外考察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中发现了钙华. 对钙华的87Sr/86Sr, 14C, δ13C, 矿物成分和沙漠中泉水和湖水的3He/4He, 4He/20Ne, δ 18O, δD, pH, TDS和水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确定湖泊水来源于深部断裂带的补给; 同时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固定沙山的内部存在钙华和钙质胶结层组成沙山的“内核”, 深层地下水从“内核”中涌出, 然后补给到沙山周围的湖泊之中. 日喀则-狼山断裂带将青藏高原的降水和冰川融水输送到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温图高勒和额济纳盆地地区, 受到强烈蒸发的青藏高原黄河源头的鄂陵湖与扎陵湖的水渗入断裂带并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 这是阿拉善高原地下水同位素异常的原因. 断裂带中的地下水涌出后形成了巴丹吉林湖泊群, 地下水溶解了岩层中的可溶性矿物, 并在泉眼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钙华与钙质胶结层, 致使巨大的钙华露出水面, 风沙带来的砂粒受阻后落在钙华和钙质胶结层上形成沙丘, 岩浆入侵造成深部断裂带中地下水的温度升高, 地下低温热水在涌出地面过程中产生蒸发, 水蒸汽为沙山提供了水分, 最终发展成为潮湿的固定沙山, 在伊和吉格德挖掘到的植物化石(根管结核)表明4700 aBP前沙山已经形成而且没有移动过. 沙山的高度与地下水带来的热量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非专业人员在地理信息软件中设定空间参照系统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问题,利用AO高级组件开发技术,以我国目前常用的地图投影坐标系为例,提出在ArcMap下将AO组件开发技术和VBA有效结合,并实现了多个空间参照系统之间的转换.实验表明运用此程序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设定空间参照系统,减少操作人员难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马氏试验结果,验证了碎石矿质混合料级配最大密度时,实验指数为0.45的合理性。同时对级配曲线半对数坐标、常数坐标、幂指数坐标三种形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从理论上论述了幂指数坐标是级配曲线的最佳坐标形式。最后用球体理论、干涉理论对实验指数为0.45时,取得最大理论密度这一现场作了具体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6年5—9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放归鳄蜥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放归鳄蜥昼间活动时间分配中,在穴占61.02%±30.56%、静栖占36.72%±19.71%、运动占1.55%±0.96%、摄食占0.12%±0.08%、其他行为占0.59%±0.16%.晴天和阴天条件下放归鳄蜥的在穴、静栖、运动、摄食活动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圈养鳄蜥和放归鳄蜥的在穴、静栖、摄食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及亚成体放归鳄蜥间的在穴、静栖、运动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也表明,长期人工饲养对鳄蜥的摄食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华南玄参科两个新归化种及假马齿苋补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华南地区玄参科两新归化种黄花过长沙舅Mecardonia procumbens(Mill.)Small和圆叶母草Linder-nia rotundifolia(Linn.)Alston。另补充描述在玄参科假马齿苋中发现退化雄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的紫外吸收和发光光谱行为,详细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其固体基质室温荧光(PS-RTF)、固体基质室温磷光(PS-RTP)光谱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水溶液中和固体基质上,两化合物的发光行为不同.在溶液中小檗碱和药根碱的荧光均很弱,但却能直接在滤纸上产生非常强的室温荧光.以TINO3做重原子微扰剂,小檗碱可发射强的磷光,其最大激发波长λex为352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22 nm、619 nm.同样条件下未观察到药根碱的磷光发射.小檗碱具有作为DNA磷光探针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