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历史系邀请,英国知名科学史学者罗布·艾利夫(Rob Iliffe)教授于2017年9月10日至23日来华讲学。艾利夫现为牛津大学科学史讲席教授,兼任牛津大学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中心(OCHSMT)主任,《科学年鉴》(Annals of Science)杂志共同主编(2006-)等职。艾利夫教授是目前国际科学史界顶级的牛顿研究专家,长期主持"牛顿项目"(The Newton Project),(1)且有多部著作问世。  相似文献   
2.
借鉴名家的翻译程序,可以帮助一个翻译新手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翻译效率。面对一项紧迫的翻译任务,笔者对比分析了草婴和奈达的翻译程序,将二者加以综合,在借鉴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翻译程序,然后遵循这一程序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并未参与一个世纪前那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实际上,康有为在1923年北上演讲中谈及相关论题,可以说间接而实质性地参与了那场论战。他通过“显微”思想强调科学之于人生观的意义,借助“电通”思想重诂儒学核心概念,利用现代天文知识发挥出见泰忘忧的“天游”思想。他推崇科学之于个人思想与国家发展的作用,但不承认科学的万能。他认为欧战的肇因不在科学与物质的发展,而在精神文明的缺位。这种不乏辩证思维的整全性立场与科学派和玄学派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提出保存国粹讲求物质的双重救国方案,体现了中西文明互补的世界主义立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可以说康有为发了弥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调和唯科学与反科学两种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翻译批评“量少质次”,主要囿于“文本批评”,对作为翻译接受主体的读者关注不够。本文首先指出关注读者乃翻译批评的固有之义,接着探讨了翻译批评理应对待读者的态度以及关注读者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牛津大学在科学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2016-2019年,笔者在牛津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其间对牛津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和现状有所体认和观察,印象最深的是其“三史合一”的进路。“三史”指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三大研究面向,其背后的推动者是科学史博物馆、科学史教授讲席、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研单位。这些研究方向和教研单位的形成及其整合,是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学科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