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一维混合层模式中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单e指数形式的描述太阳辐射穿透性短波辐射的经验公式,代入Kraus-Turner发展的平均意义下一维时变混合层物理模型,得到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时混合层深度的控制方程.通过两组数值试验,与未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的混合层深度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不同海面热状况和不同风速下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坡折小尺度过程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磊  田纪伟  张效谦 《科学通报》2005,50(16):1784-1788
2004年3月7日至9日东方红2号船在东海陆架坡折海区进行了温度、盐度和湍动能耗散率的直接观测. 从Turner角的计算结果看, 在水体的上50 m层同时存在着双扩散对流、盐指和层结稳定的区域; 50 m以下, 只存在着弱的盐指现象. 观测站位的湍耗散率的范围从1.0 × 10-9~1.2 × 10-6 W·kg-1, 并且沿着M2潮的波射线显著增强; 相应的混合率的范围是从1 × 10-6~1 × 10-2 m2·s-1, 整个断面的平均混合率为2.3 × 10-3 m2·s-1, 远大于大洋背景场的平均混合率1 × 10-5 m2·s-1.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450 m以浅水层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效谦  梁鑫峰  田纪伟 《科学通报》2005,50(18):2027-2031
通过对2000年8~11月南海北部海区2个半月的ADCP流速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内潮和风生近惯性内波的特征. 结果表明, 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和内潮均以M2, K1, O1和P1为主, 这四个分潮正压潮流振幅分别为7.8, 7.0, 5.4和3.5 cm·s-1; 内潮的潮流振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 M2, K1和O1频率内潮的振幅在温跃层处均可以达到12~15 cm·s-1, 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振幅减小. 近惯性运动对于正压流动的贡献很小, 振幅不到1 cm·s-1, 但是斜压的近惯性流动的振幅可以达到5 cm·s-1. 从提取的内潮和近惯性内波的潮流椭圆的长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随着深度的分布可以看出, 内潮能量由深海向海表传播;而近惯性内波的能量由海表传向深海.  相似文献   
4.
南海深海环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纪伟  曲堂栋 《科学通报》2012,(20):1827-1832
深海科学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发现,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深海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南海深海环流研究越来越引起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并已取得若干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南海深海环流观测出发,首先总结近年来南海深海环流观测方面研究工作,然后介绍南海深海环流未来研究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海是一个半封闭、深海盆、多岛屿(海山)、多连通的边缘海,南海深层水十分活跃,更新时间快,具有典型的南海深层环流特征。综述了目前海洋学家对南海深层水的认知,厘清了南海深层水的来龙去脉,并阐述了南海深层环流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山  田纪伟  魏恩泊 《科学通报》2000,45(11):1185-1189
通过对1982~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OAA/AVHRR)1°×1°海表周平均温度(SST)遥感资料的分析,发现南海SST异常存在大约4年与8年尺度的振荡周期,赤道东太平洋与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分别存在着大约4年尺度、8年尺度振荡周期.通过子波分析方法的多尺度特性,明显地发现在4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发生同相耦合振荡,并且每次发生在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南海都会与之响应.而在8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西太平洋的SST异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坡折处温度微结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4年3月7日至9日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利用自由沉降的微结构剖面仪TurboMAP-II在东海陆架坡折海区获取的高垂向分辨率的温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热扩散系数与由流速剪切得到的湍混合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观测海区的温跃层附近存在着由小尺度内波、Kelvin—Helmholz不稳定及盐指现象导致的较强的温度脉动. 观测站位的热耗散率大都分布在 10-10—10-62·s-1,并且呈现出低-高-低的垂向分布特征;相应的热扩散系数的范围是从10-6—10-2m2·s-1,其垂向分布与热耗散率恰好相反,为高-低-高. 整个断面的平均热扩散系数为2.95×10-3m2·s-1,此值大于利用流速剪切计算的沿断面平均的湍混合率2.32×10-3m2·s-1. 通过对盐指区和非盐指区热扩散系数与湍混合率的比较,表明盐指现象的存在是热扩散系数大于湍混合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热带海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一维Kraus-Turner混合层模式,考虑了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盐度效应和次表层温度盐度方程,在障碍层现象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并结合TOGA-COARE 0°N,156°E站点的观测资料,对其物理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敏感地依赖于混合层深度、海面风速和太阳短波辐射等环境参量,在适当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次表层温度反升现象往往会类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