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北早三叠世大冶组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扬子板块中部湖北三峡早三叠世大冶组灰岩作了古地磁研究。特征剩磁数据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倒转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分离出二组剩磁组分,一组为特征剩磁,另一组系印支期重磁化。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万宁地区的辉长岩体及穿插其中的辉绿岩脉均为印支期近时基性侵入体.我们对辉长岩和辉绿岩脉进行了磁组构研究.万宁辉长岩体获得61个定向岩芯样品,边杜村辉长岩获得7个定向岩芯样品.横跨7条辉绿岩脉共系统钻取53个定向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辉绿岩和辉长岩主要的磁性矿物分别是多畴贫钛磁铁矿和假单畴-多畴贫钛磁铁矿,它们为基性岩中的原生磁性矿物.辉长岩和辉绿岩均具有较低的磁各向异性度(Pj<1.2),它们保留着原生的流动磁组构特征.辉长岩的最大磁化率主轴(K1,磁线理方向)分布相对集中,平均方向为1.9°∠15.7°,绝大多数样品倾角小于30°,显示低倾角正北方向倾伏;7条辉绿岩脉各自的K1主轴集中,且一致性良好,分布在NNW-SSE方向,倾角大致在30°左右.K1分布表明:万宁辉长岩体的侵位方式为以低仰角由北向南侧向侵位,而辉绿岩脉则以中至低仰角从NNW向SSE侧向侵位.它们可能是位于更北部的同源岩浆脉动式侵位的结果,这意味着在万宁北部的印支期花岗岩之下可能隐伏有该期的基性岩体.  相似文献   
3.
广东黄坌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大冶组122个岩芯样品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 样品的载磁矿物以含钛的磁铁矿为主. 热退磁显示2~3组分量. 低温分量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 100~400℃分离出一组叠加剩磁, 为燕山期的重磁化. 400~530℃退磁区间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层面坐标下D=51.1°, I=15.3°, α95=5.0°), 并通过了广义的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 表明高温分量为原生剩磁. 对应虚磁极位置: 38.5°N, 212.7°E, dp=2.6, dm=5.1. 它与扬子地块同时代的极位置在95%的置信区间内重叠, 表明在早三叠世时, 南华地块与扬子地块已经拼贴. 已发表的南华地块上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表明, 它们的磁倾角接近, 但偏角变化较大, 在投影图上早三叠世古磁极分布于一个以南华地块为中心的小圆上, 暗示了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局部旋转导致各地的古地磁极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叶瑛    沈忠悦  方大钧 《科学通报》1996,41(24):2254-2256
塔里木早奥陶世白云岗灰岩样品中,包含有原生剩磁和重磁化等多磁组分,同一岩层中的多重磁组分具有重要的岩石磁学意义.岩石中磁性矿物类型和样品成岩历史的差异,均会使岩石产生不同类型的重磁化.对多重磁组分的解释,取决于对携磁矿物的种类、产状及其与岩石中其他矿物关系的认识.以往对磁性矿物的研究,常采用化学溶蚀法获得岩石中的磁性矿物,但它与周围矿物的结构构造关系在提取过程中被破坏,后者对指示重磁化的地质意义极为重要.本文在对白云岗组灰岩进行剩磁及等温剩磁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品岩石薄片中携磁矿物的结构构造、结晶特征、形态、颗粒大小和矿物共生组合,区分出了原生剩磁和次生剩磁的携磁矿物,获得了有关携磁矿物的岩石学证据,并解释了白云岗组炭岩的原生剩磁与重磁化产生的原因.1 样品及其古地磁结果样品采自库鲁克塔格雅尔当山剖面下奥陶统白云岗组,为黑色致密状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对该剖面的古地磁研究表明,样品经历了部分重磁化,但天然剩磁中保留有相当强度的原生剩磁组分.对白云岗组样品的剩磁特征分离结果显示有三组磁组分:(1)软磁组分,在100℃左右被清洗;(2)中等稳定性磁组分,该组分几乎全部集中在现代地磁场附近,其平均方向为D=15.3°  相似文献   
5.
硅藻质氧化硅的稳定性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共存粘土矿物对碱性的缓冲作用,使硅藻质氧化硅开始大量溶解的pH值比非晶质SiO2高2 ̄3;硅藻质氧化硅在温度大于40℃时溶解度成倍增加,它暗示着世界上大型硅藻土矿床分布在中、高纬度区的原因;硅藻质氧化硅的溶解度与时间无明显的关系,这说明了每个硅藻土矿床中硅藻质氧化硅的含量决定于它形成以来最后一次环境介质条件,而与经历的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6.
江山-绍兴碰撞带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沈忠悦 《科学通报》1999,44(10):1093-1098
江山 绍兴碰撞带北段诸暨 绍兴一带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表明 :碰撞带内不同类型的变质岩、沉积岩的磁组构均具有最小磁化率主轴最集中的特点 .磁组构最小磁化率主轴的平面投影表明 ,这一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 30~ 6 0°,集中于陈蔡北西~南东方向 ,主压应力往南北两侧璜山和王家宅呈弧状散开 ;最小磁化率主轴倾角显示 ,华夏地块往北西方向推移 ;最大磁化率主轴相对比较分散 ,但尚在置信圆内 ;最大磁化率主轴与线理呈小角度相交 ,指示了江山 绍兴碰撞带还具有左旋平移的特征 .不同时代岩石磁组构的对比结果显示 ,江山 绍兴碰撞带的最后强烈碰撞的时间为晚三叠世之后至晚侏罗世 ,而后以左形剪切走滑持续到燕山期末 .  相似文献   
7.
通过塔里木盆地古地磁和岩石学研究,发现和谁了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岩石中喜山期重磁化的普遍影响,探讨了喜山期重磁化的携磁矿物类型及剩磁特征,认为其成因是由于喜山期的构造流体作用。其中富含沥青质及油气饱和的岩石中的草莓状黄铁矿,在晚期的碱性条件下转变为草莓状磁铁矿,并形成重磁化的携磁矿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