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时间顺序,记录了席泽宗院士从出生至今的活动。自1954年始,席先生即开始从事科学史工作,参与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个机构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并曾担任过研究所所长8年、学会理事长10年。一生活动与科学史关系密切,所以他的活动进程也部分地反映了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供科学史学史研究者参考。席先生认为对自己来说,1941年、1954年、1991年、2007年是最为重要的年份;对于科学史学科来说,1956年、1980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解决上古纪年的重大措施:“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上古纪年的重大措施:“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席泽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中国历史悠久,但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以前各朝各王的纪年自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即众说纷坛,迄无定论。例如,武王伐纣发生在哪一年?至今有3...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本文是席泽宗院士2008年10月24日在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讲话,标题和注释为编者所加.席泽宗院士从<竺可桢日记>谈起,谈到竺可桢有感于上世纪初西方热烈争论中国二十八宿起源的问题而中国竟然没有学者参与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呼吁加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现在中心成立了,竺老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席先生重点强调了要加强研究资料的建设,举例提出目前可做的具体工作之一是将<竺可桢日记>中的天文学史内容摘录出来,单独出版.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这已是定论。80年代以来,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方法上有些问题,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从一开始,《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从广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的研究,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作一全面介绍,也算是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第17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1985年7月31日至8月8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召开。国内科学史学家取得不同来源的资助,共有13人参加,此外还有7名在美进修的学者及3名台湾学者参加。这是1956年竺可桢副院长等5人参加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和1981年席泽宗等8人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后,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我国科学史学会于1965年由于发现该国际组织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11日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20周年,作者根据亲身的经历,分8个方面,对学会工作做了扼要的叙述,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沉痛悼念业绩永存——在李约瑟博士追思会上的讲话”席泽宗(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以最为悲痛的心情,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和前任院长卢嘉锡教授,与你们一起,纪念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李约瑟博士。’本文为席泽宗院士1995年6月10日在英国剑桥圣...  相似文献   
9.
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清代康熙帝予以重新评价,认为他虽然勤奋地学习过数学,天文学和医学,著有《几暇格物编》,但最多只能算是一位科学爱好者,作为一国之君不但与同时代的法国路易十四和俄国彼得大帝相比,就是比与他早100年的明末科学家兼宰相徐光启相比,也显得他在发展科学方面没有采取重要措施,而且有一系列的政策失误,诸如用人不当,不培养人才,不建立学术机构,不制造望远镜,把中外交流局限于宫廷之内,倡导“西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