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紫云英丰产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稻区紫云英产草量普遍较低,加之利用不合理,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肥田改土的效果。试验证明,采取选用紫云英优良品种、施用磷肥、接种紫云英根瘤菌、增加播种量、合理轮作等技术措施,可大幅度提高紫云英产草量。对绿肥的利用,采取适时翻压、晒田、施用石膏、石灰等技术措施,可充分发挥绿肥的肥效,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施用绿肥改土肥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豫南稻区麦茬水稻产量较低,其重要原因是肥料不足。在小麦、水稻两茬作物之间种植一茬绿肥,每亩可获得鲜草1000—3000公斤,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显着效果。麦收后种植绿肥,解决了水稻肥料不足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有机肥发展水稻生产的新途径。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柽麻,绿豆,细绿萍等绿肥作物的适应性强,鲜草产量高,适宜于麦茬水稻掩青作底肥。  相似文献   
3.
<正> 旱地占信阳地区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长期以来,旱地作物产量水平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有机肥料缺乏,土壤瘠薄,结构不良,致使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大力发展绿肥,乃是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旱地作物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试验通过柽麻、绿豆、田菁几种旱地绿肥掩青作小麦底肥,探讨对小麦的增产效果。试验地为白墡土,肥力水平较低。前茬小麦,亩产200斤。麦收后机耕整地,深度8寸。试验地划分成四个大区,面积各为一亩,分别种植柽麻、绿豆、田菁。另一个大区晒垡作对照。  相似文献   
4.
<正> 淮南稻区目前的轮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紫云英——水稻,小麦(油菜)——水稻。第一种方式是紫云英与单季稻轮作。好处是用田养田结合,土壤肥力和粮食单产较高而且稳定,一般亩产七、八百斤,缺点是复种指数太低,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年亩产不高。第二种方式是一年两熟,一稻一麦。好处是提高了复种指数,缺点是只注意用田,未考虑养田,如果不注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单产低,年总产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氮磷钾肥及其配施对稻、麦增产的效果;对尿磷钾、氟磷钾、硝磷钾3种复(混)合肥在等量氮磷钾条件下与单质氮磷钾肥的肥效进行了比较。对施肥影响稻、麦籽粒品质和连续四茬单纯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有机质、全氮大幅度下降,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等问题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豫南稻区麦茬水稻对氮素化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在不同肥力土壤上麦茬水稻施用氮素化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其中以低肥土壤增产效果最佳.氮肥区产量是无肥区产量的函数,其回归方程为(?)=1/(0.003921+0.000004108x),根据无肥区产量可以预测氮肥区麦茬水稻最高可得产量,预测值的机率达到99.2%.15个试验平均,无肥区产量占氮肥区(每亩氮素8公斤)产量的70.1%,它表明在获取氮肥区产量中土壤基本肥力产生的作用占70.1%,施用氮素化肥产生的作用占29.9%,由此可见,培肥地力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豫南稻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水利资源丰富,宜于稻田和各种水面养萍.过去由于国内红萍[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品种抗寒耐热性弱,豫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越夏也很困难,需要覆盖薄膜,泉水放养保种,不仅成本较大,而且手续繁琐,群众不易接受,使养萍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寻求抗寒耐热品种,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一批萍种,经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证明,卡洲满江红抗寒抗热性强,在豫南地区可以自然越冬、越夏,是适宜该区放养的一个优良萍种.为解决肥料、饲料、饵料资源不足开辟了新途径.现将1981——1986年的试验研究资料综合整理成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