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超声振动作用下,添加质量分数(w(Sr))为0~0.25%的Sr,对A380合金进行变质处理,以研究Sr和超声振动对A380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Sr与超声振动使A380合金组织显著细化,树枝晶α-Al由粗大变为细小、呈球状,共晶Si相也由粗大针状变为蠕虫状、点状和纤维状;w(Sr)=0.15%时,对组织的细化效果最理想.只添加w(Sr)=0.15%的Sr时,A380合金铸态下抗拉强度(σ_b)、屈服强度(σ_(0.2))、伸长率(EL)和硬度分别为305 MPa,219 MPa,3.78%和106 BHN;w(Sr)=0.15%,且有超声振动作用时,σ_b,σ_(0.2),EL和硬度分别为318 MPa,227MPa,3.99%和108 BHN,此时晶粒尺寸最小,约为42μm,形状因子最大,为0.71.  相似文献   
2.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完善了专业课程实训实践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实训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的结果表明,改革了传统实验方式和考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投入风险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减少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发投入风险,采用三角形隶属函数构造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提出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发投入风险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分析评价模型可区分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发投入风险因素的重要度,合理性和可用性好,可为降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发投入风险提供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的密封性能,基于ANSYS软件平台,采用对称罚函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和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评价模型对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环面上沿轴向和径向密封比压呈抛物线型分布,其最小极值点比压分别为5.496 MPa和4.617 MPa;在密封环面的周向面上,密封面中心部分的密封比压最小,且密封比压分布曲线变化很小,其最小密封比压为5.252 MPa,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最小密封比压均大于最小密封临界比压1.920 MPa,表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具有零泄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多学科设计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确保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整体性能提高,以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密封性能、质量、抗冲击性能以及流阻系数为目标函数建立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并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耦合效应,采用自适应混沌优化算法对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渗漏率η减少60.0%,质量M减少2.15%,位移变形Δε减少37.6%,流阻系数Δξ减少37.5%;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的流量调节性能优于优化前的流量调节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新型双向硬密封大口径旋球阀的密封性能,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使其球密封面硬化,并对其球密封面的抗擦伤性能和静压寿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硬化后的新型双向硬密封大口径旋球阀球密封面的硬度较高,测量各点的硬度均在42以上,其中,硬度为56的硬化厚度达到0.2 mm,硬度为51的硬化厚度达到0.3 mm,硬度为46的硬化厚度达到0.6 mm;该技术能够同时有效确保其球密封面的硬度和硬化层厚度,能够使其球密封面的抗擦伤性能和静压寿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具有双向硬密封功能的新型旋球阀的工作过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采用Gear预估-校正算法对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工作过程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阀板的偏心结构,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启时所需要的扭矩比关闭时所需要的扭矩要小;在水流为5 m/s的情况下,新型双向硬密封旋球阀开启时施加在轴上的扭矩不得大于5 500 N.m,关闭时施加在轴上的力不得大于4 650 N.m,否则引起水锤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