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梅街     
杨梅街对有些人来说是生命中的一站,对有些人来却说是生命中的终点。虽然这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曾出现过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然而生活在这群平凡、但生生不息维护着自己家园的居民之中,却让人品尝到犹如“世外桃源”般的闲适滋味……  相似文献   
2.
以商品化的(1S,5R,6R,7R)-7-苯甲酰氧基-6-[3(S)-3-羟基-5-苯基-1(E)-戊基]-2-氧杂双环[3.3.0]辛烷-3-酮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一种四氢呋喃(THP)保护的拉坦前列素内半缩醛,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 NMR)、红外光谱(IR)和质谱(MS)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终产物的收率为65.7%,纯度为99.0%.  相似文献   
3.
对于运行GLP(GoodLaboratoryPractice良好实验室规范)管理体系的实验室来说,对蚯蚓生态毒理试验有着严格的实验过程管理。本文通过UML建模语言,创建蚯蚓试验的用例模型,并使用静态模型创建系统内容,然后通过动态模型对系统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最后通过部署模型完成系统的部署工作,从而提供了一套针对蚯蚓生态毒理试验过程管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搞好师专植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共线快离子束一激光光谱学具有选择性激发、测量精度高等优点而被用于研究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同位素位移、激发寿命和超精细结构.介绍了利用快离子束一激光共线技术测量NdⅡ亚稳态4f~45d~6K_(13/2)和激发态(25524)~0_(13/2)的超精细结构,并定出相应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Au纳米球壳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光热转换作用, 建立一种新型的秀丽线虫热激损伤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在纳米金浓度为30 μmol/L, 红外光强为3 W/cm2, 照射8 min的热激条件下加入次血红素六肽对线虫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物理中的刚体定轴转动知识相对较难,通过对比质点直线运动与刚体定轴转动的定义概念、公式形式和规律性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等方面,为更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将分散在生理盐水中的纳米银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小鼠体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检测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利用DAS药物动力学软件分析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经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血液中的w(Ag)在染毒1 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其后的24 h内w(Ag)处于平稳状态;纳米银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22.8 h,分布容积为26.8 L/kg;进入体内的纳米银可随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6 h后即可在小鼠的多个主要脏器中检测到银的存在,其中脾脏中的w(Ag)约为203μg/g;滞留在体内的银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中.由此可见,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肝脏和脾脏可能是纳米银的主要蓄积作用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长度收缩假设是为了说明迈克尔逊—莫雷(Mechelson—Morley)实验的负结果才提出来的。本文根据史料说明两者都是受麦克斯韦(MaxwellJ.)的启发进行的。长期以来,很多著作普遍认为该假设是由菲兹杰惹(Fitzgerald G.F.)和洛伦兹(Lorentz H.A.)在大约同时间内各自独立地提出的,对于具体时间说法又不一。作者通过对许多原始史料的考察与分析得出,长度收缩假说是菲兹杰惹(Fitzgerald G.E.)在 1889 年唯一提出的,洛奇(Oliver Lodge)在他的影响下在 1892 年 6 月首先提出长度收缩和时间减慢系数及其表示式。洛伦兹(Lorentz H.A.)很可能在得知这些工作基础上,才在 5 个月后提出他的收缩系数,但在 1895 年又采用了洛奇(Lodge O.)的系数表示式。因此,可以得出,洛伦兹(Lorentz H.A.)、拉摩(Larmor J.)和庞加莱(Poincar’s H.)只能是长度收缩假说的发展者。他们的工作导致洛伦兹变换和狭义相对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