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微生物采油所用营养成分在地层中的损耗情况,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分别利用浸泡法和物质平衡法研究了微生物采油中内源菌激活常用营养组分(葡萄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种组分中葡萄糖的静态吸附量和动态滞留量最高,分别为8.5×10-4和8.9×10-4而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的吸附较弱,其静态吸附量与动态滞留馈都仅在1×10-4左右;动态吸附实验中,注入营养液1.5VP(VP为孔隙体积)时,岩心各组分的出口质量浓度接近入口质量浓度,转水驱2VP时,出口质量浓度接近0,表明动态驱替时吸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以稠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作为唯一碳源,利用选择性富集方法,从油田采出水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降解沥青质的菌株S,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菌株S与Genbank中Bacillus subtilis Bsn5的序列相似度达99%.利用菌株S对富含沥青质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评价实验,分析了其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S作用后,稠油外观及组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烷烃含量增加,沥青质组分降低,沥青质降解率达到34%;稠油黏度和密度也相应降低,降低程度分别为34.11%和4.57%;菌株S对稠油的作用,改善了稠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油田含聚污水室内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胜利油田含聚污水水质分析和可生化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含聚污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整和生物膜的培养与训化后,运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了含聚污水处理现场模拟试验.监测了污水接种PM-1菌后聚丙烯酰胺的含量变化以及生化处理后污水中的油含量、悬浮物含量、CODCr、BOD5、平均腐蚀率和微生物种群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化处理后的含聚污水基本达到回注水A级标准.由于污水中聚合物还不能被彻底降解,矿化度仍比较高,还要有相应的后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脉冲电压下水中流注放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介质涂覆的球-板电极结构,研究了不同电导率、气压和脉冲电压幅值条件下水中流注放电的特性.结果表明,水的电导率和脉冲电压幅值对水中流注速度、图像亮度等有较大影响.不同电导率条件下,气压由0.1 Mpa降至0.006 5 Mpa对水中超音速流注发展平均速度并无明显影响.在低气压时,纯净水中间隙为10%击穿电压(U10)降低,约为一个大气压条件下的80%,而在高电导率的水中,U10几乎不受气压影响.由放电图像和放电电流波形分析可知,在低电导率的水中,流注发展是不连续的分步发展,在每一步的发展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微小的气泡.  相似文献   
5.
气体绝缘系统电极表面覆膜时金属导电微粒带电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施加直流或交流电压的表面覆涂绝缘介质的楔形电极结构条件下,讨论了SF6中自由金属导电微粒在电场梯度力存在时的运动特性.通过实验测得的自由导电微粒运动起始时的电压,计算得到微粒所带电荷量,该结果与采用法拉第筒测得的结果吻合,即当电极表面覆以100μm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时,微粒带电量约为未覆膜时的30%~60%.通过对微粒与介质间局部放电导致发光现象的实验观测研究,表明表面覆涂绝缘介质的非平行平板电极间自由金属导电微粒的带电机理在直流电压下为电导电流或薄膜表面极化带电,交流电压下为微粒与介质间的微放电.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SF6 /N2 混合气体代替纯SF6 气体作为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GIS)绝缘介质的可行性 ,阐述了SF6 /N2 混合气体放电的基本参数 ,给出了Wieland插值的适用条件 ,并对SF6 /N2 混合气体在不同混合比、电压波形及气压下的放电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SF6 /N2 的电晕稳化作用比纯SF6 中的要强 ,当气压较高时 ,混合气体在高频率快速暂态过电压作用下的击穿电压比低频率作用下的要低 ,而且均匀场中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与气压基本呈线性关线 .所以 ,在不改变现有GIS结构及尺寸的情况下 ,可增加混合气体的压强来保证GIS的绝缘强度 .  相似文献   
7.
介质分界面电荷积聚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建立了电压与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的动态方程,分析了直流电压作用下表面电荷的积聚过程,并给出了绝缘子表面电荷动态分布的近似表达式。研究表明,以往文献中给出的平板电极结构介质分界面处的表面电荷积聚方程只是文中方程的一个特例。引入了具有长度量纲的电压/场强比例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3种典型电极算例的表面电荷分布,理论计算结果与以往文献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水解酸化-好氧处理系统处理油田采出水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考察对不同水力停留时间(tHAT)下好氧池的生物相,提取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中菌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以细菌通用引物对DNA V3高变异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变性梯废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当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大于12和16 h时,镜检有高级原生动物,出水CODCr去除率大于58.73%,含油去除率大于98.61%;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在不同tHRT条件下运行后,在形成的细菌群落中,既有相同的优势群落,也有各自特有的优势群落;随着tHRT的延长,水解酸化池中优势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当tHRT>12 h时,优势群落变化较小,形成稳定的细菌群落,出水水质趋于稳定;随着tHRT的延长,好氧处理池中优势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当tHRT>16 h时,优势群落变化较小,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出水水质趋于最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铁碳微电解填料预处理船舶含油压舱水,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Fe/C投加量、电解时间、pH及曝气量条件下对COD和油含量的去除效果,并确定出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静态实验下各影响因素最佳条件为Fe/C投加量为200 g·L~(-1),电解时间为120 min,pH为4和曝气量为20 L·min~(-1),此时COD和油去除率分别达到77.96%和81.83%;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Fe/C投加量电解时间曝气量pH。铁碳微电解对有机物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动力学方程为y=0.012 09 x+0.049 67,相关系数R~2为0.949 4。  相似文献   
10.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外排处理技术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物驱油技术大面积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处理问题.含聚污水具有粘度大、含油多、乳化稳定的特点,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外排水水质的标准.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孤岛油田含聚污水进行处理,首先利用气浮去除悬浮油和大部分聚合物,然后利用生物接触氧化膜上的烃类降解菌和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组成的高效降解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去除乳化油和残余的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孤岛含聚污水经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后含油量由300mg·L-1以上降至4mg·L-1以下,CODCr由1 700 mg·L-1以上降至100 mg·L-1以下,聚丙烯酰胺的含量由40 mg·L-1以上降到1.5 mg·L-1以下.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国标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