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引言在语言运用中,有时可以凭借语言本身(如形、音、义)的某种联系,故意把原来在甲义上运用的同一个词句形式移换到乙义上来用,以达到特定的表达目的。我们把这叫做“换义”。例如成语“鱼肉人民”,原是说“(旧社会统治阶级)把劳动人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残害”,内部为动宾关系。而有人在进餐时见有鱼有肉,便说“我们是‘鱼肉人民’了”,成语表面形式虽一样,内部却成了偏正关系,意思是“(吃)鱼肉的人”,显得活泼风趣,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请。  相似文献   
2.
直至近代,西方法学家从罗马法与基督教传统尤其是托马斯主义中获取的“lex naturalis/ius naturale(自然法)”,一方面强调的是一种命令与戒律,另一方面更为强调正当理性对上帝要求与禁止的命令的遵从,本质上是一种“lex morum(道德的法)”。这种对“自然法”内在化的理解是希腊因素与基督教因素混杂的结果,当“自然法则(lex naturae/law of nature)”作为一种外在“施加的法则(imposed law)”被理解时,“自然法则”开始在形而上学层次上被用于理解自然整体的过程与秩序。当物理——数学路径开始量化自然法则的定义与理解之时,经验——实验的路径并未被完全抛弃,两种路径最终在艾萨克·牛顿那里实现了综合。随着对自然掌控的深入,18世纪之后“自然法则”概念不再指涉上帝,而且被专门的法则或规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