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感觉是先天的,人人皆有的心理反应,而“艺术感觉”,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特有的充溢着灵性的一种感觉,也是由生活通向艺术的一座璀灿的桥梁。钱学森认为,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展都离不开“天才的直觉”;斯达尔夫人也指出:“写作的首要条件是强烈而生动的感觉方式”(《西方文论选》)。  相似文献   
2.
怎样使写作教学取得更好的课堂和实践效果?这是大家潜心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在教学中讲一点艺术辩证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其教学效应,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有利于避免写作中的雷同化。  相似文献   
3.
高校《写作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怎样才能提高这门系统工程的“创造效应”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正如《思维科学导论》一书中所指出的:“人们不了解创造思维的规律,就不能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仅就思维与写作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游过名山胜地的人,大概都会知道,瀑布的高低和它下落时的冲击力是成正比的。有道是:“瀑布悬空高千丈,跌落深潭如雷轰。”所以能形成“如雷轰”的力量,是因为“高千丈”的瀑布,有着巨大的“落差”。在小说创作中,高明的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常常也采用这种“落差”的技法:为了颂扬某一个正面人物,使他的形象更高大,往往不妨先对他贬抑。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创作中的“圆”赵振汉(一)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圆为贵”、“圆为神”。它“道体无垠……,巨圈普括,光明澄澈。”“圆”,确是美的,神妙的,阔大周备的。圆笔、圆梦、圆场、圆音、圆融,圆通、圆润、圆活、圆觉、圆态、浑圆、腔圆、意圆、团圆……这些“...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细节     
论艺术细节赵振汉艺术细节,是作品的血肉,也是撑起作品大厦的支往。抽去这些支柱.人物形象就会患“贫血症”,艺术品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坍。别林斯基认为,艺术细节的妙招,就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使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酉主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奇妙的感情是一个精灵。它能使人时而如痴如醉,废寝忘餐;时而阴云笼罩,泪湿衣襟;时而破涕为笑,春风拂面;时而浮想联翩,夜不成寐;时而情思悠悠,追缅往昔;时而昂然激愤,拍案而起……。能否最充分地引发如此复杂神奇的感情,是衡量一件艺术品优劣的重要标尺。苏姗·朗格曾这样说:“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感情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为低劣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关键在于“传神”。可以这样说,能否“传神”,是权衡一个艺术品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鉴赏作品的重要审美原则。“传神”一语,早在我国明代小说评点家叶昼,在评点《水浒传》时就已提出。他认为,“传神”是“《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的根本原因。 在小说创作中,通向“传神”艺术的彼岸,有哪些“桥”可作为“通道”的呢?  相似文献   
9.
杂文这朵文学园圃中的花,她的品系是纷繁驳杂的。但不管哪一种,都应具备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那就是散发着浓郁的“杂文味”。而当前报章杂志上刊载的杂文,优秀的、打有地道杂文印记的固然不少,但冠以“杂文”,而实际上是患有严重贫血症——缺少“杂文味”的“病儿”,也比比皆是。有人作打油诗云: 名曰杂文味却淡,恰似绍酒把水渗, 今日何寻“鲁迅风”?还须心血注笔端。 这样的写照,确是一针见血的。当然,要使杂文充溢着“杂文味”,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须心血注笔端”的。那么,怎样用心血去“灌注”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