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及SBS/CPE(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流变学行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SBS,SBS/CPE比例、CPE含氯量、增粘剂和增塑剂的含量等因素对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CPE共混体系对PVC人造革的粘接有正协同效应,并可以得到熔融粘度比SBS小、而粘接力比SBS大的热熔性压敏胶粘剂。  相似文献   
2.
在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主要借助"江湖”和"侠客”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象的荒诞悖立来表现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体验.在金庸笔下,世界秩序是错乱的,人类存在是荒谬的,无论是世界秩序的错乱还是人类存在的荒谬,都具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可抗争性,人们对其只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纽的边值问题,分別从线性有限积分法和二次有限积分法出发,结合矩阵传递技巧和瑞塞特(Riccati)变换,给出两种数值解法。这些解法精度较高,能保证运算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且独立未知量数目仅为原微分方程组中矩阵的阶数。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探讨了构建“金学”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已为“金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能,构建“金学”体系不仅在宏观上可以为今后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在微观上可以纠正人们对待大众文化的狭隘心态。其次,文章分析了“金学”体系的内容组成,认为真正的“金学”应该是“以金庸及其所有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最起码应包括创作主体研究、作品本体研究、作品接受研究和对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研究这四个方面。最后,文章对如何构建“金学”体系作了具体阐述,认为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真”、“善”、“美”的标准,我们才能树立科学的治学观念,运用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学”。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火灾探测算法及时性与准确性相互制约的问题,提出以CO与C02体积分数的比值大小、变化速度以及加速度作为火灾过程特征信息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火灾源进行模式识别.根据国家标准火灾实验要求,选取了4种真实火灾源材料和3种虚假火灾源材料进行火灾实验,实验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可以对真假火灾源进行有效识别,其识别率达到...  相似文献   
6.
由于主题精神的融合和文学观念的契合,金庸小说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那种以人本主义为本,以科学主义为纲的启蒙主义精神的不自觉传承。同时,借助塑造具有丰富复杂人性的作品人物形象,金庸小说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人性”问题上存在的认识的偏见和表现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谢理开 《龙岩师专学报》2001,19(2):61-63,72
在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主要借助“江湖”和“侠客”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象的荒诞悖立来表现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体验。在金庸笔下,世界秩序是错乱的,人类存在是荒谬的,无论是世界秩序的错乱还是人类存在的荒谬,都具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可抗争性,人们对其只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探讨了构建"金学"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已为"金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能,构建"金学"体系不仅在宏观上可以为今后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在微观上可以纠正人们对待大众文化的狭隘心态.其次,文章分析了"金学"体系的内容组成,认为真正的"金学"应该是"以金庸及其所有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最起码应包括创作主体研究、作品本体研究、作品接受研究和对金庸及其作品研究的研究这四个方面.最后,文章对如何构建"金学"体系作了具体阐述,认为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真"、"善"、"美"的标准,我们才能树立科学的治学观念,运用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四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关于金庸小说的两次伦争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由于社会多元化格局,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话语由原来的“大一统”状态逐渐转向多声部“复调”形态,并且逐渐疏离大众关注中心。文化精英丧失了话语权威,产生了精神危机、生存危机等多重危机。同时,金庸小说经过10余年的传播,在大陆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借助金庸小说这一大众关注焦点,以论争的姿态迎合大众发表言说,从而抓住大众注意中心,使自己重返话语世界的中心。因此这两次论争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努力重返话语世界中心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努力恰好说明了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沦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文化批评的颓废与堕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生之惑”、“生之艰”、“生之悲”三个部分,从“侠客”的“缺父”特征、“侠客”血缘关系的不确定性、“侠客”行为的局限性、“侠客”生存的“进退两难”、“侠客”结局的悲剧性等五个方面详细考察了金庸小说人物的动态生命进程,认为由于独特的人生际遇,金庸产生了“远离中国文化母体中心”,“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危机感,同时,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对生活在香港的金庸形成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借助其小说,展现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即“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