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就沈从文笔下湘西乡民自在自足生命形态的劣势面入手 ,分析《萧萧》中整体性精神蒙昧与女性自身精神蒙昧造成女性人生的盲目和女性生存的悲剧性 ,并谈及《萧萧》内在精神与启蒙精神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当代媒介形式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审美文化的扩展性方面来看,当代媒介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确立,虽然审美文化对媒介的变化存在着依赖性,但是忽视了媒介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破坏了其本源和模仿现实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深入认知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通俗文学的界定、通俗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通俗文学的生命诸问题进行思考,认为雅俗文学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应该充分认识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意义并给予其合法的地位认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将伴随人类存在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针对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的小说集《城市没有牛》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在社会历史变动中当代维吾尔族城市女性的艰难生存现状,审视她们复杂多样的既有压抑、扭曲也有萌动、觉醒的女性意识,并认识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现实与精神意识现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对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观的分析为基础 ,对其小说通过婚恋所揭示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悲剧性命运进行考察 ,认为在男权社会的文化与制度之下 ,女性丧失了主体性与自立能力 ,迫于生存的压力 ,纷纷谋求婚姻 ,依附于男性 ,不约而同地走上楼去沦为“第二性”的女人 ,在被害与自害甚至于害人的过程中呈现出女性生命巨大的黑暗性  相似文献   
6.
以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为背景,结合凯绥·珂勒惠支的个人生活经历,论析珂勒惠支人格精神及其版画作品艺术精神内核相一致的两个方面,即贯穿她现实与艺术生命始终的战士精神和地母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散文与小说跨界相通的情况,这一策略与方式的选择,一者与作家细腻敏感、多思的个人性情有关,二者与她想将散文小说混着写的创作观念相关,三者也与民族生活、文化长期的熏染有关。散文、小说两种文体的跨界相融,成就叶尔克西创作独特的艺术效果,使得她的作品既是小说的,又是散文的,同时又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主体超越性日益委顿,而其出路惟在主动、积极、自由的审美活动,追寻主体存在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穆旦的长诗《神魔之争》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认为这首诗思考并叙述了个体自我的存在是在永恒生命流程里的瞬间或段落,生命本身永不死灭,而个体生命自我内部神与魔,也即善与恶的冲突斗争将永无止息,存在的盲目虚无与价值确证的行动努力组合为全部的人生,共同铸就穆旦诗中生命存在的风景和图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在哈萨克民族社会生活中遗留存在的萨满教与萨满文化对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小说及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主要围绕其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感知思维方式、艺术传达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识萨满教及萨满文化对于叶尔克西创作独特面貌形成的资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