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温度对几种作物尖孢镰刀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对几种作物枯萎病原菌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甜瓜、西瓜、网纹甜瓜、黄瓜、甜椒、花生和豇豆7个寄主的枯萎病原菌菌株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1℃时生长最快,25~30℃温度下,生长速度减缓;辣椒枯萎病原与以上的病原生长特性不同,辣椒枯萎病原菌菌株F L.6.5 030710 1在15~35℃温度范围内一直呈增长趋势;25±1℃,菌株的生长过程分3个阶段:0~24h为生长初期,菌株的生长速度缓慢;24~72h为生长中期,菌落直径迅速扩大;72~120h为生长后期,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2.
枯萎病原菌在黄瓜组培苗体内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菌株F H.6.5 030318 J2接种黄瓜组培苗,研究该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特性,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菌侵染植株是通过菌丝体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菌丝体可同时朝下与朝上扩展,接种4d菌丝体已到达根部组织,但从茎顶部组织未分离到病原菌;接种7d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茎杆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3.
甜瓜枯萎病原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于福州永泰采集甜瓜枯萎病病株,病原菌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在甜瓜健株、病株体内均有分布.菌量分布依次为根茎部含量最大,茎蔓中部次之,茎蔓顶部最少.不同发病级别植株体内的平均含菌量测定结果表明:发病级别为2级的植株体内的菌量最大,为10.75×104cfu/g鲜质量,其次为发病级别为3级和1级的植株,含菌量分别为8.90×104cfu/g鲜质量和8.63×104cfu/g鲜质量;健株中的含菌量最少,仅为0.08×104cfu/g鲜质量.该尖孢镰刀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1℃,pH为7.  相似文献   
4.
西瓜枯萎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福州永泰西瓜枯萎病的病原菌经分离培养、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 ,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 usarium oxysp orum f. sp.N iveum。该病原菌在培养温度 2 5± 1℃ ,p H 6 - 7条件下生长最好 ;接种于瓜类幼苗上 ,可强侵染西瓜 ,中度侵染甜瓜 ,弱侵染黄瓜。  相似文献   
5.
黄瓜尖孢镰刀菌培养初期(1~4d)的粗毒素滤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胚根的长度明显比对照组短,对胚根生长的抑制率为30.00%~45.00%,且处理后的黄瓜种子很难成苗;培养后期(5~10d)的粗毒素滤液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胚根的长度比对照组略长,对胚根生长的促进率为14.29%~28.57%且处理后的黄瓜幼苗的高度比对照组高.对其幼苗进行的尖孢镰刀菌分离的结果表明,从根上1cm的茎段没有分离到尖孢镰刀菌,而根上2~3cm,5~6cm和叶片部位则都分离到尖孢镰刀菌.  相似文献   
6.
生防菌NH-BS-2000对西瓜枯萎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生防菌NH BS 2000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对生防菌NH BS 2000的生长有显著影响,35℃培养的生防菌浓度比15℃培养的多54倍,它们对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4.0%和63.2%,差异显著;浓度对生防菌抑制病原菌作用的影响不显著,生防菌液原液与1000倍稀释液对病原菌抑制率分别为62.0%和64.2%;用生防菌NH BS 2000处理病原菌8d后,抑制率均在62%以上,最高抑制率达80.6%,而且抑制作用的持续性强.说明NH BS 2000菌株具备作为枯萎病生防菌的良好优势.  相似文献   
7.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番茄组培苗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番茄组培苗为材料 ,用剪叶法、灌根法接种不同浓度的青枯雷尔氏菌 ,观察组培苗的发病率 ,尝试建立青枯病菌致病力的组培苗鉴定方法。结果表明 ,接种青枯病菌 4d后 ,即有组培苗出现青枯病症状 ;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 (8.0× 1 0 6- 5.2× 1 0 9cfu/ ml) ,青枯病菌浓度的不同对病程的潜伏期有一定影响 ,浓度越低潜伏期越长 ,但对发病率影响不明显 ,接种后 8d,除了浓度为 8.0× 1 0 6cfu/ ml的青枯病菌灌根法处理外 ,其它处理组组培苗的发病率都达到 1 0 0 % ;剪叶法接种青枯病菌 ,潜伏期比灌根法的长 ,但潜伏期之后的病症发展速度比灌根法的快。此外 ,还对将组培苗用于青枯病菌致病力鉴定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福建漳州地区的辣椒枯萎病的危害症状,采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和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初步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iumSchl.).对不同发病级别的辣椒植株体内的镰刀菌的分布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枯萎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随部位和病情不同而发生变化,健株上未分离到镰刀菌,辣椒枯萎病原菌主要集中在感病植株的茎基部,病株的含菌量为2级>3级>1级,2级病株的含菌量达30.76×104cfu/g鲜质量;是1级病株的102.53倍,是3级含菌量的12.06倍.病原菌的专化型和致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同工酶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有3条主酶带,其迁移率分别为:Rf=0.08,Rf=0.20和Rf=0.4.但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POD同工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来源于花生的尖孢镰刀菌只有2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和Rf=0.08;来源于甜瓜的尖孢镰刀菌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来源于不同寄主的镰刀菌的EST同工酶谱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来源于黄瓜、甜瓜和西瓜的镰刀菌的EST酶谱较为相似,都具有Rf=0.018,Rf=0.114和Rf=1.000的3条酶带,其它寄主来源的镰刀菌的EST酶谱间互相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些菌株基本上都存在着Rf为0.018和1.000的2条酯酶同工酶酶带.  相似文献   
10.
以对硝基苯酚-光密度为标准曲线,测定了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的第7d开始β—D-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U/mL,在培养的第8d时,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U/mL,随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忽高忽低的不规则变化(9d-11d),到培养的第12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U/mL降至18.875U/m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