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人。从他渊博的知识和与他交往的友人(如魏相惠施等)可推知,他大约出身于没落贵族阶级。庄子曾为“漆园吏”,但为时不长,便隐退乡里从事著述和讲学。他生活十分贫寒,曾“往贷粟于监河候”,(《外物》)也曾“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山木》)住在穷巷,靠打草鞋度日,饿得面黄饥瘦。这种阶级地位的变化,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庄子是像某些论者所言顽固地坚守旧贵族的立场,为奴隶制的沉没唱挽歌,还是自觉或非自觉地向下层人民靠  相似文献   
2.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赖以生存并借以实现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因素。期刊质量体现在众多方面,诸如文章内容、排版印刷、封页装帧等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章内容,因为期刊主要是通过其丰富、健康、科学的内容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就社科类期刊来说,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严谨科学的论证方法、翔实  相似文献   
3.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据此认为,孔子及儒家不主张远游。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这句话的一种片面理解。 这句话含有两个命题:一是父母在时不可以远游,这是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强调远游不符合“孝”的礼制原则;二是如果远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计划好旅游的时间及往返行程。这一命题则表述了以“孝”为原则的灵活性。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前者为重;作为现实行为准则,后者可行。孔门诸贤中,子贡、子游、子夏、子张等并非齐鲁人氏,他们离开家门,远游求学于孔门,正是“游必有方”所认可的,也符合儒家的另一经典著作《礼记》中所说的“桑弧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