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发展中的科技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使这个问题变得无法回避和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出一种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计算方法并研究精轧螺纹钢 (PSB) 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基于截面分割法理论,采用MATLAB软件开发了PSB筋材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计算程序。之后对9个PSB筋材混凝土方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研究PSB筋材混凝土柱抗震性能随着PSB筋材配筋率、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改变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提高PSB配筋率或混凝土强度时,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会随之提高;模型S1-1.29相较于S1-0.64承载力提高了37.6%,在5.0%位移角下的累积耗能提高了45.7%;模型S2-60相较于S2-40承载力提高了18.2%,在5.0%位移角下的累积耗能提高了13.8%;增大轴压比时,耗能能力提高,峰值荷载变化不大,峰值荷载对应的位移角减小;轴压比较大时,模型在达到峰值荷载后的水平承载力退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使人类生存图景不断发生改变。从近代开始,技术逐步应用并渗透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术化生存作为技术发展的必然已成为人类的现实生存选择。技术化生存提升和优化了人类的生活,但也带来困境,如何改变技术化生存困境并实现超越,本文认为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  相似文献   
4.
很多研究者在探讨技术创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忽略了技术本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技术创新的本体——技术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通过技术哲学的视角,发生学的方法,进化论的考察和社会学的分析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技术创新的本体基础、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方式和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治东 《创新科技》2007,(12):40-4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以现代科技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更加深了对生命奥秘的认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则使人类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太空,开始探索在其他星球生存的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现实改变,使得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交通体系、环境系统以及城市治理模式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在相关技术发展的支撑下以及在试图改变原有城市发展困境中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换句话说,智慧城市与传统城市根本区别何在?智慧城市能否解决传统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否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技术、空间、资本与人等四个维度,探讨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中旬,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协办的全国“和谐社会与人工自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规模大、内容丰富,报告人的层次、报告水准和问题覆盖面及深入程度都是历年来自然哲学研讨会之最。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昭示了人工自然研究的巨大吸引力,也表明研究队伍日趋壮大。在本次会议上,关于人工自然的理论研究也彰显了现实的辐射力和发展的巨大潜力。会议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哲学方向》旨在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近些年来围绕“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研究做一次综合性的调查,以形成对“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中“自然哲学”方向发展状况的概述。“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研究曾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如研究人数减少、学科平台单一和科研立项较少等原因作用下,该研究方向逐渐弱化。但近些年,“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研究有逐步回升的趋势。在我国日益重视生态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从“恩格斯传统下的自然哲学(自然观)”出发,站在多个角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从未来学科发展与建设角度考量,在集中研究团队、确定研究主题、培养研究人才与搭建多种学术研究平台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拓展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空间,构建新的问题研究领域和形成新时代该领域的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