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许良英(1920~2013年)是中国著名科学史家,爱因斯坦著述在中国的主要编译者和传播者,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浙江临海,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及杭州市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为中共杭州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杭州解放后,进入中共杭州市工委负责青年工作,直至1952年被调入中国科学院院部,负责编辑《科学通报》。1956年,转调哲学研究所,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被开除公职,被迫离京回浙江老家务农。在以后异常艰难的20年间,主持完成了3卷本《爱因斯坦文集》的翻译编辑工作。1978年,重返科学院,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直至1987年离休。许良英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爱因斯坦和近现代物理学史。他认为理性论在爱因斯坦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强调科学与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的两个研究纲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科学是靠不同的研究纲领竞争淘汰而发展的。这些研究纲领由指导性的“硬核”和保护性的“辅助假设”组成。本文借用“科学研究纲领”概念,在近年科学史家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爱因斯坦和玻尔不同的量子纲领及其对薛定谔波动力学和海森伯矩阵力学创立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早在拉卡托斯之前,爱因斯坦和玻尔就用过纲领(programme)来分析科学的发展,描述自己的科学目标和方法。爱因斯坦认为,从牛顿的“力学纲领”到麦克斯  相似文献   
3.
学习科学史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的一天下午,我收到美国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的一个电子邮件,得知我和我的好朋友彼得·纽舍(Peter Neushul)因在Isis 杂志2000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中国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历尽艰难开创海带养殖业的文章(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C.K.Tseng,Mariculture,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in Modem Chi- na)而被授予该学会2003年的普赖斯(Derek Price)/韦伯斯(Rod Webster)奖。该奖于  相似文献   
4.
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60页,定价49.00元,ISBN∶7-5328-4978-3。在20世纪上半叶,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学社团当属中国科学社。科学社不仅标志了中国科学家迈向专业化的重要一步,而且在众多方面深远地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以及社会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家张剑在书中对科学社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时间跨度从1914年开始,叙述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科学留学生如何创建了该社,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集中管理的科学政策下,民间社团独立机构失去了生存空间,导致了科学社的解散。  相似文献   
5.
早上好,刚才王扬宗先生讲的帮了我很大忙,很多内容本来在我的稿子里也要讲,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今天讲的主要是根据我最近写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篇文章,已在9月份的《爱西斯》(Isis)上发表[1],这里加上一些修改补充。另外,今天很高兴与这么多的朋友、老同学和老师们一起庆祝自然科学史所成立50周年,所以也想在这里做一些个人的回顾。我是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师从许良英老师等研究物理学思想史。图1是当年我们在许老师家举办讨论班的情景。图1许良英老师家的科学史讨论班(从左到右:许良英,仲维光,王作跃,陈恒六,…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社美国分社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1914-1915年由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建立,1918年总部迁回中国以后其在美国的组织一度涣散。1929年科学社理事会和总干事杨孝述委托清华大学留美监督梅贻琦重组美国分社,选举职员,召开年会,联络留学生,加强中美科技教育联系,成效显著。后来在1931年底梅贻琦被召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由赵元任、汤佩松、任之恭、裘开明等继续组织美国分社活动。本文根据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美国分社1929-1936年档案资料进行考察,认为科学社美国分社的历史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一直有着广泛的跨国因素,科学专业精神和爱国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两个强大驱动力,而自我管理是以科学社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科学家共同体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7.
8.
2009年2月27-28日,主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与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of Modem China)的学术研讨会(图1)在美国哈维·莫德学院(HIarvey Mudd College,即HMC)举行,以跨国视角和交叉学科为特色,探讨了20世纪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复杂性,考察科学活动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影响中国科学的国际交流与内在发展的相关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