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该文将中国2007年八地区投入产出表合并为沿海与内陆两区域表,并基于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及溢出与反馈效应分解技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出发,试图回答"谁实际排放了CO_2"以及"谁实际引发了CO_2的排放"不同视角的问题。结果表明:从"实际排放"角度测算,中国内陆比沿海多排放CO_212亿t,但从"实际引发"角度测算,沿海比内陆实际多引发了CO_2排放5.7亿t,表明中国也存在着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碳泄露"现象。因此,单纯的"谁排放,谁担责"原则有失公允。进一步从产业层面考察CO_2实际排放与引发排放的差异表明:电力供应、化学工业等传统的高能耗产业虽然实际排放的CO_2最多,但它们并不是主要引发CO_2排放的产业,而建筑业则在沿海与内陆都成为引发CO_2排放最为主要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增强型技术向欠发达经济体进行扩散的假设下,发现技术进步偏向性也会呈现出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区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并进一步利用该指数考察各省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经济发达省区技术进步方向的关系.研究发现,北京,上海的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各省区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存在显著的同向影响关系,而广东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中国存在着资本增强型技术和劳动增强型技术从北京,上海向其他各省区的扩散效应,这也从实证上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假设,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技术进步方向存在扩散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 基于LMDI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LMDI方法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相结合, 建立了中国产业CO2 变动的结构分解模型, 并 通过中国1997、2002、200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 分析了1997-2007年全周期以及1997-2002 年与2002-2007年两个子阶段中国产业 CO2 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 最 终需求总量变化是驱动中国产业 CO2 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出口、投资要比国内最终消费的 影响力更大; 各产业能耗强度的下降是中国产业 CO2 减排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产业视角看, 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是中国产业 CO2 排放的'大户'. 长期看,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转变, 能 耗继续上升与 CO2 排放增加的趋势则很难改变. 中短期内, 适度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改 变进出口结构, 同时继续降低各产业、尤其是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的能耗强度, 是抑制中国产业CO2 排放过快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地区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进一步解释了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的经济含义,考察了这三种乘数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它们的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的一致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一以最终使用为出发点的测度方法.文章最后对中国与同中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9个国家与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了简单的测度.  相似文献   
5.
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 ,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在追求其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崭新发展观 .中国在 2 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社会就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三重挑战 ,能否成功 ,不仅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还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本文以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 ,提出一个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 ,对中国在 2 1世纪前 2 0年的中长期发展中 ,经济增长、就业变化、污染控制以及产业结构的转换与调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模拟与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