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稻曲病是当前造成稻谷产量损失和降低稻米经济价值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国内外对稻曲病侵染规律研究有较多的报道。在侵染时期方面,大都认为在水稻孕穗期:I. Kegarmi(1960)在孕穗期采用向叶鞘内注射厚垣孢子悬浮液的方法接种成功;R. A. Singh(1985)认为菌核在六七月份的雨季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与早播水稻扬花期一致,子囊孢子落到花器上侵染。广东黎毓千(1986)报道孕穗后期为此病的侵染时期。江苏黄正兴(1984)认为病菌的侵染时期在水稻破口至齐穗阶段。本研究自1987—1989年连续三年人工接种,对冀东滨海稻区稻曲的侵染时期进行试验,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饮酒》实际上包含了“忘世”、“忘我”、“忘言”三个层次,指向的是一种审美化人生哲学的建立和体验。  相似文献   
3.
由拟黑粉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引起的稻曲病是目前造成产量损失和降低稻米经济价值最主要的病害之一。许多国家都对稻曲病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Ou.S.H.(1972)报道在温带病菌以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冬,认为初侵染源主要是菌核产生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在再侵染中起重要作用。又据R.S.Singh等(1985)报道,在印度菌核于田间及室温能存活11个月,菌核为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浙江金敏忠等(1987)报道,菌核为当地重要初侵染源应属无疑。浙江许绍朴(1984)、广东黎毓干(1986)、辽宁王玉山(1987)则认为菌核不易发现。在华北一季稻区尚未有菌核存在的报道,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稻曲病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初侵染源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电阻层析成像(ERT,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是一种以对象内部电导率分布为成像目标的可视化技术,具有低成本、无损伤等优点,在混凝土缺陷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电阻成像基本原理,基于Matlab平台编制ERT正问题和反问题程序,实现了约束牛顿迭代算法(NCRM,Newton’s constrained reconstruction method)。计算过程中,根据混凝土基体及缺陷的电学特性和基体与缺陷的锐化边界条件对算法施加约束,通过逐步修正初值来干预逆运算,从而提高ERT反问题的计算稳定性和重构图像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针对混凝土材料的缺陷检测,提出的ERT约束算法用较少的迭代次数即获得较好的效果,能较大程度消除成像目标的伪影,提高锐度,实现对混凝土缺陷相对精准的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