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聂玉春  柯叶艳  王在  于翔  邓宏魁  丁明孝 《科学通报》2003,48(11):1191-1196
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 L蛋白是该病毒复制酶的主要成分, 分子量约为241 kD. 通过构建L蛋白缺失突变体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的方式, 将融合蛋白置于T7启动子或CMV启动子下游, 在多种动物细胞中瞬时表达了重组的融合蛋白.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 仅保留N端96个氨基酸残基或缺失N端120个以上残基时, 融合蛋白均匀分布于整个细胞质中, 而含有N端120个以上残基时, 融合蛋白呈点状或局部分布于核周围部位. 截取L蛋白96~120氨基酸片段, 连接到GFP蛋白氨基端, 同样融合蛋白亦特异性地分布到核周围局部区域. 进一步研究含定位信号的25个残基片段发现, 仅13个残基的肽段QGYSFLHEVDKEA(108 ~ 120)就具有定位功能, 缺失D或V均导致定位信号完全丧失. 含有这13个残基的GFP融合蛋白, 在多种细胞和不同表达模式下均显示了同样的分布规律, 表明L蛋白N端这种定位信号具有独立的定位功能, 并且在不同细胞中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2.
石珊瑚起源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还是一类软体海葵,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及其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基础上的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手段,是研究石珊瑚起源问题的2种主要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珊瑚的18S rDNA,构建了珊瑚纲珊瑚的系统发育树,对当前国际上争论纷纷的有关石珊瑚起源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更好地解决石珊瑚起源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石珊瑚演化的18S rDNA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石珊瑚目一些现代种类的18S rDNA,构建石珊瑚的系统发生树,并且对石珊瑚目中一些亚目和科属的演化关系进行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的比较形态学的对照研究,以期为石珊瑚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研究表明: 1) 石珊瑚的早期演化至少有两个主要演化分支,这支持以前的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两方面研究所得出的分支不尽相同,但都说明石珊瑚目的亚目一级有强烈分化; 2) 石珊瑚目的5个亚目不全是单系发生的,对Wells的传统分类提出了质疑。此项分子生物研究虽与大部分种的属和科级根据形态生物学的归属相符合,但还有些科的归属还有分歧,如Faviina亚目中的Rhizangiidae科和Faviina亚目中的Dendrophylliidae科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