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蚤状(Daphniapulex)休眠卵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累积萌发率的结果显示:萌发温度为20℃~25℃时萌发率较高,缺氧保存的休眠卵能够萌发,而有氧保存的不能萌发;曝气自来水作为萌发液萌发率较高,过滤池水较低,而曝气水和休眠卵形成时的原液居于二者之间;休眠卵缺光几乎不能够萌发,萌发率与光照时间长短无关(p>0 05);休眠卵保存大约1个月左右萌发率较高;带水低温萌发率较高,干燥低温次之,常温干燥保存最低.  相似文献   
2.
南通沿海文蛤暴发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石腊切片法、以正常样品作对照,对2003年5月南通沿海发生暴发性疾病的文蛤不同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患病文蛤各组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外套膜、鳃、消化管、足等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破裂或脱落,结缔组织增生、变性或溶解,血淋巴细胞增多,肌纤维结构松散、断裂,组织中嗜碱性细胞增多;鳃组织发生坏死崩解;消化盲囊腺泡广泛受损,导管上皮及结缔组织发生溶解。文蛤的这些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遭到破坏,是导致文蛤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在模糊本体检索插入中使用模糊推理的一种方法.并给出了一种模糊本体的生成方法,通过使用模糊蕴含和模糊合成,对这种方法生成的模糊本体进行矩阵推理计算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间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附着的丝状细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丝状细菌只附生于幼体表面,没有明显伸入体内的结构,丝状细菌行裂殖生殖,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直接摄取自水环境,并对其危害性以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HS-SPME-GC/MS联用检测红毛菜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PDMS/DVBSPME萃取头,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红毛菜的挥发性成分.共分离检测出3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70%,其中8-十七碳烯(30.76%)与十七碳烷(20.20%)是相对含量最高的成份;其他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醇类(11.12%)、醛类(9.90%)、酯类(6.91%).结果表明:8-十七碳烯与十七碳烷是红毛菜属藻类特征性挥发成分.  相似文献   
6.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6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47个.鳡鱼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13.42%、8.31%,0.0544、0.032 O;前者遗传多样性较后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数Gst 和Shannon's指数分析均显示2个鳡鱼群体之间出现一定遗传分化.鳡鱼UPGMA系统树有分支出现且依据群体分别聚类,表现出一定的遗传趋异.结果分析表明,鲢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野生F1代人工养殖群体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遗传结构,但2个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7.
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种群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利用ISSR(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e)技术对文蛤(Meretrixmeretrix)江苏和辽宁两个地理种群进行了PCR扩增.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13条,每条引物检测出位点数1到8.平均每条引物可检测到位点数4 6个.实验结果表明:江苏文蛤的位点多态性(80 7%)高于辽宁文蛤的位点多态性(68 4%);种群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 3105±0 090和0 2658±0 044,江苏文蛤也高于辽宁文蛤.从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发现,文蛤简单重复序列中A、G碱基含量较高.通过对不同实验条件的对比,对ISSR 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蒜头藻(M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涵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育苗过程巾的传递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轮虫经72h强化,EPA、DHA含量达到最高值,从0分别提高到7.82%和1.80%.以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发现在潘状Ⅱ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20ind/mL;在涵状Ⅲ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30ind/mL.由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的EPA、DHA含量分别是12.76%、5.61%,显著高于由未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表明蒜头藻的脂肪酸,特别是EPA、DHA在育苗过程中能通过食物链有效地传递给滏状幼体.  相似文献   
9.
江苏南部海域文蛤增养殖区底质中硫化物及其与COD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苏南部海域设东沙、东凌、新港和吕四4个站位,对文蛤增养殖区底质泥样及底质水样的硫化物与COD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为:在文蛤生长繁殖的主要季节中,硫化物变化幅度在32.90~131.06mg/kg之间,平均为81.71mg/kg;COD变化幅度在1.54~20.59mg/L之间,平均为4.13mg/L.回归分析表明:各站位硫化物与COD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有问断特征.东沙和东凌两站位硫化物与COD的相关性在6月中旬和7月上旬之间出现一个间断期,在间断期前后时段中,硫化物与COD呈明显正相关;新港站位的间断期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之间,时间稍长;吕四站位的间断期发生在7月上旬和7月中旬之间,发生时间稍晚.硫化物出现高值一般总是稍滞后于COD.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