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骨外固定的临床要求,研制了一种可与骨针和固定、调节装置方便连接的骨外固定横向力测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骨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2.
卫星低频电磁辐射在轨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探测一号卫星上的磁场波动分析仪的原始数据, 分析了探测一号卫星在轨电磁辐射的特性. 结果显示卫星的电磁辐射主要集中在30 Hz以下. 在30 Hz以上, 卫星的电磁辐射最多延伸到 190 Hz左右, 而且强度明显减弱. 在 190 Hz以下的卫星电磁辐射具有与卫星姿态相关的长周期变化. 在 190~830 Hz的范围的电磁辐射有不明显的长周期变化特征. 830~3990 Hz范围的电磁辐射没有长周期变化特征. 卫星电磁辐射的长周期变化是由卫星姿态变化造成的. 卫星姿态变化引起卫星太阳方位角变化. 卫星太阳方位角越大, 卫星电磁辐射越大. 卫星太阳方位角从90.6增加到93.6, 低于10 Hz以下的电磁辐射约增大为原来的9倍, 10~190 Hz范围的电磁辐射大约增加到原来的1.6倍. 卫星在<10和10~190 Hz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与卫星太阳方位角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0和0.91. 卫星在光照情况下的电磁辐射要比卫星在阴影情况下大. 卫星太阳能帆板电流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卫星电磁辐射主要来源, 约占整个卫星电磁辐射的87%(低频段<150 Hz)和94%(高频段>150 Hz). 这些中国首次对卫星电磁辐射的在轨探测结果对于我国未来相关科学和应用卫星的设计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同频相关原理,介绍了模拟式同频相关分析仪。并通过几个应用实例阐述了该仪器在测试技术实验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用于教学实验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几种测量构件轴向力的传感器,它们的高度低,能抗偏心载荷。通过试验,提出了弹性无件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一阶测试系统和二阶测试系统负载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测试系统负载效应的改善措施,从而为测试系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测量活塞与缸套间运动间隙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四连杆引线机构的设计参数的选择原则。验证了这套装置在活塞动态测量中的可行性。本文是活塞与缸套动态间隙测量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自行研制的双杆传感型骨外固定器的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实了带有传感器的骨外固定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燃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质阴燃的新型加温方式.为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水稻秸秆对燃池供热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台(600 mm×560 mm×300 mm)进行含水率对水稻秸秆阴燃时内部特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的稻秆均近似呈现整体阴燃传播形式;不同含水率对稻杆阴燃前期干燥过程以及持续300℃以上高温的时间影响显著;对稻杆内部的最高温、内部炭氧化过程以及失质量特性等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