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1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藏猪起源和品种遗传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PAGE)测定四川、云南两地藏猪血液蛋白多态基因座(Tf,Pa,AmI,Cp)所得的结果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为依据,计算了标准遗传距离和遗传独特性,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保护等级的划分.结果表明:(1)四川藏猪和云南藏猪属同一品种,均起源于亚洲野猪;(2)利用品种遗传独特性划分保种等级,四川藏猪排在第五位,且仅用45.4%的品种,对最大基因频率的保护程度可达98.97%.  相似文献   
2.
对内江、伍隍猪的细胞C—带和Ag—NOR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收集了成华、荣昌、杜洛克猪的Ag—NOR资料,根据Ag—NOR染色体频率对这五品种(类群)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内江与伍隍的C—带和Ag—NOR无明显差异。它们的遗传距离最小,首先聚为一类,是两个血缘关系十分密切的猪群。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内江猪、伍隍猪及其对照荣昌猪、杜洛克猪的Hp血清型和Hb进行分型研究,检出了HP~1、HP~2、HP~3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6种基因型和4种变异型,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出四种类群的标准遗传距离并按最短距离法聚类,伍隍猪与内江猪遗传距离最近为0.00203、伍隍猪与荣昌猪为0.00333,伍隍猪与杜洛克最远为0.00850。显示伍隍猪与内江猪有紧密的类缘关系。在HP基因型种类分布上,伍隍猪为4+4种,即存在1—1~F、1—3~F、1~F—3和3—3~F等四种基因型的变异型,而内江猪为5+1种,只有1—3一种变异型存在,揭示两者除同一性外存在一定差异性。卡方检验表明,伍隍猪基因型分布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HP~1—1纯合子频度偏低HP~1—2偏高是失衡的主因,对此进行了讨论,四类群猪Hb均无多态性。  相似文献   
4.
畜禽保种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畜禽保种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随机保种理论与系统保种理论的优缺点,并展望了保种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前言罗伯逊易位是牛科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而其结构变化,如:倒位、相互和串联易位等情况则较少见。除了罗伯逊易位外、麂属(Muntiacus)内出现的多次串联融合可能是小麂(M.reevesi)46条端着丝粒染色体演变为赤鹿(M.muntjak)6—7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原因。迄今为止,仅在牛科的库多羚羊(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L.)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诱发染色体畸变日益受到国际上多学科学者的广泛重视,作了很多工作。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染色体畸变的关系,对于家畜品种的繁殖、改良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有关家畜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尚不多。结核病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7.
关于牛(Bos taures)的染色体(2n=60)已由Krallinger(1927)确定。Sasaki等(1962)认为牛的所有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近中着丝点到亚中着丝点染色体。Hansen(1972)用Q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X染色体的着丝点区为黑色,其长臂中部有一暗带,即X染色体的次缢痕。1979年,四川大学生物系陈文元等用G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常染色体皆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  相似文献   
8.
用快速银染法对几种家牛(四川黄牛 X_1、雷琼牛 X_2、辛地红牛 X_3、西门达尔牛X_4、成都黑白花牛 X_5)银染组成区(Ag-NOR)的数目、分布、定位进行了研究,并用生物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X~2独立性检验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了四川黄牛和雷琼牛、辛地红牛之间相似的遗传关系和与成都黑白花牛及西门达尔牛之间差异极显著的遗传关系,从而深化了对四川黄牛遗传本质的认识并提供了对分类位置确认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主要针对高精度导爆雷管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对露天矿中逐孔爆破技术的运用,另外,对他们在爆破质量、成本、震动等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峨边花牛是我国优良的肉役兼用品种,具有较好的肉用和役用性能,且适应性强,耐粗放,抗病力强等特点。近年来由于产区花牛与当地黄牛混群放牧及杂交等原因,使花牛品种特性的保存受到了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一宝贵资源不致丢失。根据保种理论和产区经济文化水平,花牛的保存宜按公:母为1:5的比例,建立核心群。采取保存与利用相结合,建立三级保种繁育体系,各家系等数留种,随机交配等措施,将每一世代近交系数增量控制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