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张家口坝上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统计年鉴及各项规划提供的水资源量数据为依据,运用SD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分析、探讨了可以促进张家口坝上生态维持和生产持续增长的合理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从水资源量可供给水平出发,该区应该合理规划工业规模,适当控制工业增长速度;2)农畜加工业产品的单位用水量及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重工业更为显著,故主导产业应适度向农畜产品加工业倾斜;3)应该酌情压缩蔬菜种植面积,该区不适宜继续作为蔬菜基地进行建设;4)变种植蔬菜为种植牧草,这样做不仅会减少水资源压力,而且可以以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增进经济收益;5)2004年用水量已经处于超支状态,考虑到保护生态与环境,仍应该适当减少放牧数量.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人口与水土资源现状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关中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出人口与水、土资源问题的现状,探讨了人口发展容量,并提出解决人口与水、土资源问题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3.
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中国东北样带(NECT)内的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经分析得出该区域属样带上近年来耕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耕地变化的自然气侯因素和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进而得出该区域近年来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初步结论为:人口是农牧交错区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力,次之为经济发展,再次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北方中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对该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倾向率及其空间分布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在近50年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且2月份的升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趋势的分布格局上,东南部升温速率较西北部低;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对气温升高的贡献率较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35~40°N之间,且主要与7、8月份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群动态研究表明:该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主要杂草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香薷(Elsholtzia patrini)、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和野胡萝卜(Osmorhiza aristata),草地建植当年,高大杂草微孔草和野胡萝卜的生长速度动态呈7,8月中旬较高的双峰型,低矮杂草香薷和灰绿藜的生长速度动态呈7月下旬较高的单峰型,所有杂草群落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7月中下旬较高的单峰型;草地建植第2年,杂草的生长速度动态与第1年完全相同,微孔草和灰绿藜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6月下旬、8月上旬较高的双峰型,香薷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7月中下旬相对较高的单峰型,野胡萝卜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几乎呈截距为。的水平线.杂草与栽培禾草的生长速度、生物量生长率大小比较及人工草地群落的组分动态分析表明: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而言,灰绿藜、香薷和微孔草等杂草是重点防除对象(杂草),生长季初期是杂草防除的关键时期,建植第1年是杂草防除的关键年份.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地区1986—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数量变化和转移矩阵,并从气候、人口和政策方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1)1986—1995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不大,发生土地转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年降水的增加趋势是导致沙地-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转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快速增长则是草地-旱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2)1995—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有林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旱地面积大幅减少.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缓解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同时又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封禁还草等多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旱地-有林地、旱地-草地、疏林-有林地和沙地-草地的转移,与此同时,年降水的增加也有利于封山育林和封禁还草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1995—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地促进了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森林地表凋落物是树木生长所需矿质养分的重要储库,探索森林凋落物矿质元素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有 助于进一步了解植物-凋落物-土壤的反馈机制.本研究选择涵盖整个太岳山的9个不同海拔梯度,采样收集森林地表 凋落物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特征,经实验室分析测定样品中的6种重要矿质元素,包括磷(P)、硫(S)、钾(K)、钙(Ca)、镁 (Mg)、铁(Fe)的质量分数,并分析林型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凋落物矿质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是凋落 物S质量分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单独解释了S质量分数变异的40%;凋落物P和Ca质量分数变异主要是由林型、海 拔和二者的交互作用造成的;然而,林型和地形因子对凋落物中K、Mg、Fe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差别反映了矿质元素受植 物生理调节及其在凋落物中固持能力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矿质养分循环建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关中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出人人口与水、土资源总是的现状,探讨了人口发展容量,并提出了解决人口与水、土资源问题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中条山植物区系与植被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植物区系特征和成分分析、植被类型、植被垂直带划分以及植物资源等方面对以往开展的中条山地区植物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回顾和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前景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认为应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在植被及植物区系组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