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1.
禁忌作为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 ,往往渗透着人类初民的思维意识 ,同时显示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全面考察土家族饮食禁忌的各种形态及其文化成因 ,认为这些禁忌形态是土家人构建民族性的外化形式之一 ,体现了双重建构的民族文化心理 :表层结构是把饮食本身作为首要生存要素的饮食天命观 ,深层结构是个体融入民族总体之中构建民族性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土家族文学的“灵物母题”为对象,以叙事学方法为主要的理论方法,融合神话学和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叙事解读。作者把“灵物母题”分为有着历史延续关系的三个亚型:水杉救世型、马桑受罚型、图腾隐寓型,其特征的文化本质是土家族人与灵物关于生命同质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深层对话。具体内涵为:虔敬自然的主观回应;深刻理解自然的顿悟与达观;反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强化人类生命而疏离自然生命所导致的双重生命悲剧,既是自然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作为暂时的胜利者而正面临的无法超越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土家族《丧鼓歌》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文化解读,认为可以从它的生礼丧仪中采掘质地优良的文化因子,用以复原土家族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孙正国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11-115
媒介的变革直接根源于技术的创新,而且形成了全然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媒介建构故事空间有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书面媒介向表演媒介的扩张,空间表达的具象性得到凸显;另一次转折是实在空间向虚拟空间的伸展。虚拟空间的故事建构正是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故事的意义发生变化,故事的空间表达也不例外。这一次媒介转折在人的意义上和空间的意义上都是本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期至今,钟敬文先生以世纪老人的高龄坚持学术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是以民间文学理论为出发点倡导的“大文学理论”,这既是钟先生与当前文学理论界一批著名学者共同倡导的文化诗学的结晶,也是他以可敬可贵的学术创新精神关注与思考当前中外文学理论的缺失与偏颇而提出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6.
刘守华先生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坚持学术研究的民族立场,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他相继完成的5部故事学著作都具有开拓性意义,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故事学领域的先行者地位;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个性———整合与原创,这既是刘先生学术品格的基本维度,也是他在中国故事学领域倡导并积极实践的意义独特的学术理念。这对于当代学术界重申学术创新、强化学术品格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民俗层出不穷,可分为反传统型、时尚娱乐型及网络民俗等等。新民俗产生的深刻根源乃是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异质文化具有的消费性、物质主义等特征,内在决定了新民俗的狂欢化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大众共享等理念也易导致狂欢化。当然,节庆习俗本身也具有纵情尽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禹叙事传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先夏部族的流动与整合为夏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造就了尊夏、共祖的华夏文化认同观,成为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起与基石。大禹叙事以治水、立国为核心符号,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时空维度,是我们理解大禹叙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有四重路径:个体—社会共育家国一体情怀的价值共同体;黄河—长江流域共叙治水英雄的记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建大禹治水谱系的景观共同体;海峡两岸共享大禹精神传统的仪式共同体。全面发掘大禹叙事这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既是凝心聚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考察,也对彰显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