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魏晋南北朝既是分裂动荡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对人性、个性及人的价值追求——“人格审美”,已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久违了的、由屈原创造的君子形象(兰蕙),自然地被赋予了新的“品格”:人物品藻——以“美”自赏或鑑人。此时的君子(兰蕙),大抵已非屈原时代的安邦定国,亦非汉末下层落魄人,而是具独特个性又极富才情的士人阶层精英——“俊杰”(俊士、俊才、俊良、俊彦、俊秀)。即便承《招魂》而以“兰蕙”写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蕙”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八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特色。相关史料及学史上名家诗.提供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
先以“儒道互补”,考察宋亡不仕的“人寄兴派”“兰”画家郑思肖和赵孟坚,以为前主要以孤傲淡泊,狷洁超逸的品性和笔独,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所赋予的刚健之美;后主要以洒脱不羁,爽直率真的风姿与画迹,显出道家法自然的韵秀风致。进而从化心理层面,论述仕元的赵孟Fu为行儒家“天下主义”而陷入“华夷之别”中的矛盾;其由此而来的园润谨秀风格,透露出儒家刚健的另一面--“厚德载物”。一郑二赵的选择,在于对传统化的思考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3.
以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论为个案,从研究其富含的人文思想及哲学底蕴,揭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并进而审视现代科学“人文文化”精神的缺失。我们不必为过去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感到羞愧,也不应因我们重人文理性而科学理性姗姗来迟就以为别有一方“绿洲”。以现代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完成新的“天人合一”──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古代菊科佩兰与今日兰科兰花的“对接”交混,是文学界以致植物学界至今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认为,这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致思途径以及价值观念有关。古今兰之重合交混,乃是“外因”(自然生态与文化背景)通过“内因”(植物本身特点与民族心理素质)起了作用,是“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兰(蕙)已超越一般语言符号,上升为凝聚民族化精义,并反映了塑民族品格的“化符号”。其“化”内涵因历史的演进而丰满厚实,又不断影响和规范民族化素质的趋向,这是一个不断“积沉”又不断升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化符号”的诞生,乃是社会实践并不断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惠,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血《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7.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香草植物“兰蕙”视为审美对象,并升华为综合性审美意象--“君子”形象,创造了从未有的审美界,这就使兰(蕙)告别了春秋时代郑人所期望的巫-医功能及其后曾参赋予的外在教化功能。兰(蕙)意向的意义在于:首次以典型形象(物的人格化)进入学领域,并成为屈原作品阳刚之美(崇高)-耿介,雄奇,激越,华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能是楚地自然生态与巫化心理营造的“芳”的产物,而不会产生于因“香”而看重黍稷丰熟以献祭的中原。战国末期社会生态变革,促成了呼唤人性,人道的理性思潮,兰(蕙)的人格化,正是屈原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蕙)意象,是屈原为富国强兵对君子“内美”“修能”珠企盼,它植根于每况愈下的楚国,又闪烁着儒法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三国魏晋南北朝既是分裂动荡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对人性、个性及人的价值追求--"人格审美",已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久违了的、由屈原创造的君子形象(兰蕙),自然地被赋予了新的"品格"人物品藻--以"美"自赏或(钅监)人.此时的君子(兰蕙),大抵已非屈原时代的安邦定国者,亦非汉末下层落魄文人,而是具独特个性又极富才情的士人阶层精英--"俊杰"(俊士、俊才、俊良、俊彦、俊秀).即便承<招魂>而以"兰蕙"写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蕙"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八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特色.相关史料及文学史上名家诗文,提供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江南自古即受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晋室东迁以来的三次大移民,促成了北方先进文化与南方(古楚地吴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遂奠定江南“雅文化”的根基,明清以来兰蕙画家灿若群星是其证。儒雅的文人气息(审美欣赏)沾润濡染周边地区。此时,已有兰画、兰花作商品买卖以“求食”,并有众多兰谱面向民间,是为由雅入俗的“渐变”(雅俗共赏)而不失其雅,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后,大陆民间对兰蕙“三艺”的追求——奇瓣、复色、缟、斑、矮种等,多表现为炒作牟利而不在审美欣赏,是为由雅入俗的“突变”,其传播路线起始于日本而后辐射台湾、香港、东南亚,经沿海进入大陆。兰蕙由雅入俗的文化变迁,大抵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世相”,提高国民的审美境界,予之以高尚的情操,乃是新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变“应试教育”而为“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但文化落后地区非一日之功能奏效;“素质教育”并非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素质”是人格、道德、综合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是将聪明才智传递奉献而具永久价值的导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